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针灸治疗头痛分析善缘中医

头痛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目以上至枕下部为止范围内的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一定的腧穴达到治疗目的的,取穴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适当的选择腧穴并加以配伍,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也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辨证治疗:

主穴: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

1.肝阳上亢

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太冲、阳陵泉

2.痰浊上扰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头维、中脘、丰隆

3.肾精亏损

头痛且空,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脑空、肾俞、悬钟、太溪

4.气血亏虚

头痛绵绵,遇劳则甚;兼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心俞、脾腧、足三里、三阴交

5.瘀阻脑络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细弦。

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血海、委中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枕、额、脑、神门、肝

皮肤针:取穴:太阳、印堂、阿是穴。

方法: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肝阳上亢及瘀阻脑络型。

《临床常见头痛中西医对比》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出现于现代医学内科,外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各科的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凡是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组织如头皮,颜面,骨膜,硬脑膜,血管,神经,其本身的炎症,损伤或受到牵拉,挤压,都将发生头痛。头痛的病因包括:

1.颅内疾病:如脑肿瘤,脑膜炎,颅内压增高,高血压,脑血管病,颅脑外伤。

2.颅外疾病:如颈椎病,颈肌纤维炎,三叉神经痛,青光眼,鼻炎,颞下颌关节病。

3.心因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癔病。

4.全身性疾病:如金属及药物中毒,高血压,急慢性肾炎。

5.颅外动脉性头痛:如血管性头痛,动脉炎。

6.局限性头痛:如颅骨肿瘤,头皮炎症。

但最常见的头痛要数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的诱发因素常与疲劳,月经期,天气变化,精神刺激,失眠等因素有关;疼痛的发作时间为数秒至数日不等,或呈周期性;疼痛常表现为压迫感,搏动感,紧束感,闪电感,烦乱感;疼痛的部位可为深部,浅部,全头,偏头,眼周,后枕等部位;疼痛时伴随有恶心,呕吐,视觉改变,流泪,流涕,甚至发热等症;病程可为数日至数十年不等。根据症状头痛又有急性,急性反复发作性与慢性之分。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中医学将头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所谓外感头痛就是指由风寒暑湿之邪侵袭而致的头痛。内伤头痛则包括肝阳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等。根据针灸学的经络循行以及疼痛的部位又可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太阳经头痛:痛于后脑,连及项背;阳明经头痛:痛于前额,下连面颊;少阳经头痛:痛于头侧,上及头角;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针灸学的理论认为头痛是因为局部经络闭塞,经气不通则痛。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是总的治疗原则,将辨症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外感头痛施以疏风解表化湿;内伤头痛治以滋肾平肝,补气活血化痰。

辩证取穴:风寒头痛取风府,风池,风门;风湿头痛取风府,风门,阴陵泉;肝阳头痛取风池,行间,太阳;痰浊头痛取列缺,丰隆,中脘;瘀血头痛取血海,地机,三阴交;肾虚头痛取肾俞,命门,关元,太溪。

辩经取穴:痛在太阳取束骨,后溪;病在少阳配中渚,地五会;病在阳明加合谷,解溪;病在厥阴用太冲,内关。发作期以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为宜。如果辩证准确,针刺到位,确可起到针入痛止的效果。对慢性头痛伴有固定周期地患者应每周治疗一到两次,如配合火针疗法效果更为理想。

善缘中医霍大夫常用针灸经验方

常用主穴:风池透风池,足三里,阳陵泉。

偏头痛配穴:头维透率谷,悬厘透角孙。

颠顶痛配穴:百会,囟会,印堂。

肝郁配穴:太冲。

血瘀配穴:膈俞

痰湿配穴:丰隆

肾虚脑空脑鸣配穴:太溪

针刺手法:多以透针,一针两穴或多穴。单刺风池或大椎以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向疼痛部位放射,治疗效果显著。

善缘中医微创埋线长效针感,每次治疗相当于十几次的针灸量,效果相当好。









































静脉曲张是怎么治疗脉管炎什么症状
河南最值得推荐的儿科医生大盘点必须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bj/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