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治疗泄泻的方法都在这里

泄泻

腹泻(俗称拉肚子,中医称之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疾病症状。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可直接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具体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中医观点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1.感受外邪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5.命门火衰,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分类诊治

[通治方]

万潜斋:仙传黄金丹,专治一切寒热暑湿时疫,感触四时不正秽气。兼治一切腹痛、泄泻、赤白痢,并绞肠霍乱、斑痧、咳嗽等症。处方:顶上真川连72克顶上真川贝18克(去心)干姜72克藿香叶9克广陈皮9克黄芩63克(酒炒)丁香9克荆芥穗9克荜茇18克砂仁9克(去壳)麦芽9克(炒)车前子18克(簸去空壳、浮皮,要净)用法:以上共药12味,须选地道料,不可加减分两,共为细末,用鲜荷叶捣汁为丸,勿用蜜,每丸约重4克。1丸可救一人,小儿半丸,开水送下,病虽重,2丸必愈。服后惟忌鱼半天。说明:是方治病应手立愈,盖他方往往偏寒偏热,惟此方寒热交制,暑湿皆宜,虽药味平淡,而效验非常,切勿轻视。

《寿世新编》

陈泽霖:我以往曾跟随家父侍诊,见他对各种慢性腹泻有一通用方:

处方:藿苏梗各9克、大腹皮9克、梗通草9克、苍白术各9克、茯苓12克、赤白芍各15克、炙甘草9克、川朴9克、木香9克、谷麦芽各15克。此方本为藿香正气散加减,但用于慢性泄泻,也有较好疗效。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1、寒证

焦树德:每日半夜之后,清晨之前,肠鸣腹泻1~2次,久久不愈。我治此证,常以景岳九炁丹合理中丸法,随证加减,制成下方:处方:熟地(砂仁拌)12克制附片8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6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9克炮干姜6克党参10克白术9克炙草3克茯苓15克诃子6克用法:另以伏龙肝80克煎汤代水以煎药。说明:此方对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炎、结核性肠炎、慢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可连服数十剂。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许叔微:温脾汤,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处方:厚朴(去粗皮,姜制)干姜(炮)甘草桂心(去皮,不见火)附子(生,去皮脐)各15克大黄12克(生,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去滓,煎汤时和滓下)用法:上细锉,水毫升,煎毫升,下大黄汁再煎毫升,去滓澄去脚,不要晚食,分3服温服,自夜至晓令尽。

《普济本事方》卷四

龚自璋:治泄泻不止,虽至面黑,气息奄奄者,亦立效回生。并治五谷不化,其效试验应手。处方:沉香木香公丁香花椒官桂干姜砂仁赤小豆各等分用法:共研为末,煮红枣肉为丸,仍以枣肉包之,再以面裹,煨熟,米汤送下。须看火色,俟黑烟转为蓝烟,即取出。

《家用良方》卷六

陈复正:泄泻腹痛奇方。处方与用法:用鸡蛋1枚,将小头打1小孔,入胡椒7粒在内,以纸封顶,纸包煨熟,酒送更效。胡椒吞与不吞,不拘。

《幼幼集成》卷三

2、热证

徐小洲:

小儿腹泻方:防风5克,乌梅5克,甘草5克,桔梗3克,葛根10克,生山楂10克,谷麦芽各10克,扁豆衣10克,黄芩10克,黄连2克,陈石榴皮10克。

适用于:腹泻病程较短,泻下稀薄或秽臭,舌苔薄白或腻,无论是六淫外感或是伤食均宜服用。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龚自璋:治暴泻。处方:车前子(炒)为末,米汤调服6克,治夏秋暴注下迫,清浊不分者颇效。

注:虚泻溏泻,俱不宜服。

《家用良方》卷一

3、虚证

陈复正:集成止泻散,治久泻如神,此方经验最多。处方:车前子(青盐水炒7次)60克白茯苓(炒)60克山药(炒)60克炙甘草18克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9克,炒米汤调,乌梅汤更好,真神方也。

《幼幼集成》卷三

陈土铎:人有终年饮酒,不知禁忌,逞醉入房,过于泄精,久则脾气大伤,变成水泻,一感风寒,遂大泻不止,如溏如积,人以为酒湿损脾也,谁知是酒湿伤肾乎。方用解酲止泻汤。处方:白术30克山茱萸30克茯苓30克柞木15克黄连0.9克白芍15克附子0.3克用法:水煎服。

《辨证奇闻》卷四

李梃:平胃蒜肚丸。

处方及用法:豶猪肚1具,去脂膜,入大蒜装满,以线缝住,用冷水、热水各7碗,先将水烧滚,入肚,煮至水干为度,取出捣烂,入苍术、陈皮、厚朴各15克,川椒少许,再捣至肚无丝,方可为丸,梧子大。每6克,白汤下。治脾虚水泻、便红下血等症。久痢先行,后以此补之,神效。

《医学入门》卷七

[食疗方]

张锡纯:薯蓣鸡子黄粥,治泄泻久而肠滑不固者。

生淮山药克(轧细过罗),鸡子黄(煮熟)3枚。每用淮山药21~30克,和凉水调入锅内,置炉上,不住手以箸搅之,二三沸即成粥,取鸡子黄捏碎,调粥中服之。一人年近五旬,泄泻半载不愈,羸弱已甚,遣人来询方,言屡次延医服药,皆分毫无效,授以薯蓣粥方,数日又来,言服之虽有效验,泻仍不止,遂俾用鸡子黄数枚煮熟,取其黄捏碎,调粥中服之,两次而愈。盖鸡子黄有涩大肠之功,且较鸡子白易消化也。以后此方用过数次,皆随手奏效。

《衷中参西》上册

孙思邈:四物粱米汤,治少小泄注。处方:粱米稻米黍米各90克蜡如弹丸大用法:上4味,以水毫升,东向灶煮粱米3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3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3沸,去滓;以蜡纳汁中和之,蜡消取以饮之,数试有效。

《千金要方》卷十五

龚廷贤:白雪糕,治内伤并虚劳泄泻者。处方:大米克糯米克山药(炒)莲肉(去心)芡实各克用法:为细末,入白沙糖克,搅令匀,入笼蒸熟,任意食之。

《万病回春》卷二

陈修园:锅粑莲肉糖散,治老幼脾泄久不愈神方。处方:饭锅粑克(净末)莲肉克(去心,净末)白糖克用法:上共和匀。每服3~5匙,1日3次,食远服。

《医学从众录》卷七

张锡纯:益脾饼,治脾胃虚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处方:白术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克。

用法:上药4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曾为友人制此方,和药一料,服之而愈者数人。后屡试此方,无不效验。(寒证)

《衷中参西》上册

贾福华:我对小儿患腹泻的病例,都要求用鲜苹果一二只,连皮洗净,剖开煮汤,放入少许食盐,给患儿频饮,有着很好的止泻作用。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其他疗法

外治法

徐小洲:外敷法。罂粟壳5克,水煎成汁,用纱布浸汁后敷于脐部,一日调换数次。适用于久泻不止,滑泄无度,胃不受纳。罂粟壳性涩收敛,外敷脐部常有效。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董廷瑶:小儿泄泻之腹胀,虚多实少,切忌攻下,而肠麻痹症为腹胀之重者,症属危重,因其呕而不能受药,急予外敷自制温脐散(丁香、木香、肉桂各1.5克、麝香0.15克,共研细末),用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的凹处,复敷脐上,外扎纱布。两小时后可闻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即便畅腹软,形神安和;若无转气,再敷一次。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好消息只做效果最好的产品

筋骨通络散适用于骨科、软组织疼痛

乳癖散结散适用于乳腺增生、乳房胀痛头痛粉治疗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五分钟之痛

牙痛粉治疗各种牙痛,一分钟之痛

脚气膏治疗脚气,香港脚,烂脚丫,3次见效,一到三瓶即愈葫芦灸五位点、垂直艾灸火疗布适用于无水火疗艾草茶健康茶叶壮阳酒阴阳双补,阳痿早泄、腰膝酸软定制各种艾条合作共赢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bj/5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