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连载7人活百岁不是梦系列科普丛书一

“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学说指导临床

从西医角度来说,血管的通畅状态,血液的质量都是决定人的生命的最重要的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流不畅主要是由于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而造成供血不足,导致多种病变。如果血液黏稠度增高、血脂增高或因为衰老,胆固醇就易沉积于血管壁,使血管硬化,弹性变差,管腔变窄,供给各个组织器官的血液就明显减少,形成供血不足状态,人体各组织器官就会发生相应的病变,如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昏头痛、胸闷气短、失语、半身偏瘫、肢体挛缩等。

1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可引发脑缺血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脑的整合机能就会明显受损而出现脑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运动神经功能失灵: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等。

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失眠、眼中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

精神意识异常:出现神经衰弱、健忘、记忆力差、间断或持续性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老年性痴呆、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栓塞、脑梗死。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

2心供血不足

心脏的供血不足主要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硬化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绞痛是心肌短暂缺血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心功能严重下降还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包括脑部血供。具体表现有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脑血供少可引起眩晕和意识模糊(如果是站立位易跌倒受伤)。心脏供血不足的患者可出现心慌、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等。同时心脏的供血不足还可以引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四肢等相关系统的疾病。具体的临床表现如下:

呼吸系统供血不足:胸闷、气短咳嗽、哮喘,重者口唇面部发绀青紫、呼吸骤停。

消化系统供血不足: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好,可发生营养障碍、贫血,表现为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食欲不振。

肾脏供血不足:腰酸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

肌肉、骨与关节供血不足:全身酸软无力、麻痹、疼痛、关节炎、重者残废。

四肢供血不足:四肢发凉、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需截肢。

妇女供血不足:腰背痛、小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症。

男性供血不足:性功能衰退、阳痿、前列腺炎、不育证。

内分泌系统供血不足:糖尿病、高黏血症、高脂血证,血细胞聚集引起血液黏稠,流速减慢,甚至可导致中风、冠心病。

3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因此血供丰富,在静息时接受体循环血流的25%,在餐后接受体循环血流的35%。30%的血流分布于肌层和浆膜层,70%的血流分布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以说肠的血流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供应每一肠绒毛中心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呈一发夹襻式的结构,使得动脉血在流向绒毛顶端时氧不断地扩散到静脉血中,使得到达绒毛顶端的血氧含量较低,到达绒毛顶端的氧供少。所以肠黏膜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少部分肠系膜缺血的患者不是由于肠系膜动脉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而是由于因失血、药物或神经等因素导致肠系膜动脉持续性痉挛引起的肠系膜缺血。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50岁、心肌梗死病史、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疾病、腹部和心血管大手术等。

从发病机理上看,以上脏器组织的疾病,特别是血管性疾病都主要与血管硬化狭窄有关,如心、脑、肾、外周肢体、肠系膜缺血等与相应部分的血管病变而导致缺血有关联,也就是说这些疾病的病机都来自于供血不足。

赵步长教授提出的供血不足是中医中血虚的表现,是西医中缺血的表现。血虚即血液亏虚,血虚则不能营养脏腑组织,必然导致全身或局部失于营养,发生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等病理变化。缺血是机体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是某些疾病的病因,也是一种病理变化结果。当机体供应的血液不能满足组织新陈代谢的需要时,缺血才有实际意义,即发生了缺血性的病变。组织和器官是否发生缺血,不仅受血液循环状态的影响,还取决于组织中血管的分布及代谢状态等其他因素。当组织器官发生有意义的缺血时,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学说指出了以上疾病的病机是供血不足,临床上主要解决的就是其缺血的问题。由于缺血在临床上原因复杂,引起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原发性病变,称为原发性缺血性病变。另外有一些病变虽然不是原发于血管系统,但也可通过影响血管系统进而引起组织的缺血,例如外伤所致的血管离断、炎症引起的血管闭塞以及肿瘤导致的血管压迫等,这些可以称为继发性缺血性病变。

还有一些疾病,在其发生机理中存在着缺血的因素,如青光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又如视网膜脱离存在着视网膜的外层缺血,这类疾病可称为缺血性相关性疾病。

对供血不足的疾病,中医认为是血虚证的范畴,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治疗调养,又称养血,属补法。补血能使脏腑组织得到血液的充分濡养,使脏腑组织的功能恢复正常。血虚证主要有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补血法有补心血和补肝血。此外,气虚、精亏、血瘀等也可导致血虚证的发生,所以补血还有补气生血、填精补血、祛瘀生新等方法来治疗供血不足引起的病变。

心脑的供血不足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应当采取治病求本的原则,临床上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主要策略。赵步长教授在“脑心同治”理论与“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学说的指导下研制的多种方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慢性炎症的发生、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等作用,从多靶点、多环节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临床实践充分体现了赵步长教授最早提出的“脑心同治”理论与“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学说之精髓。

赵步长教授提出的“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学说广泛地诠释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机制,30年来,他把此学说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为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在此学说的基础上,研发的丹红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成药,在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人活百岁不是梦!

脑心同治,助您圆百岁梦!

未完待续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bj/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