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亦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头痛一症,往往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为新患,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内伤头痛多为久痛,不兼表证,病程较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当辨虚实,因证而治。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2病理阐述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之上,惟风可到”。同时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夹时气犯人,若夹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兼夹寒邪、热邪、湿邪等。外邪上犯巅顶,经络受阻,清阳不展则成头痛。正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2.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为“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来上充于脑。因于肝者,或为情志所伤,或为火盛伤阴,肝失疏泄和濡养,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为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或阴损及阳,脑髓空虚,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正如《类证治裁·头痛》所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
至于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也往往容易引起头痛。
3灸疗辨证
(一)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症状表现——头痛拘急,或痛连项背,偏头或满头紧痛、掣痛,喜以绵帛裹头。伴有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或触冒风寒后,恶寒、发热均止,头痛独重,遇风痛剧。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3~5次为1疗程。
③生姜敷灸:取鲜姜适量,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黄豆大姜团数枚(不要去姜汁),敷于太阳穴,上用油纸固定即可,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灸疗原则疏风散寒。以取督脉、足少阳、手太阴、手少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风府、风池、列缺、外关。
随症加穴①痛连项背者,加大椎、天柱;
②鼻塞流清涕者,加迎香。
方义说明风府为督脉腧穴,可通阳散寒,调畅脑络气血;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疏风解表;列缺为手太阴络穴,别走手阳明经,取之不仅疏风宜肺,且能贯通表里阴阳之气;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有疏风祛邪之效。四穴合用,共奏疏风散寒之功。
风热头痛:症状表现——头热胀痛如裂,起病急,或兼恶风,鼻流浊涕,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咽痛咳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山豆根敷灸:取山豆根适量,研为细末,用香油调如糊膏状,分别摊于油纸上(药面如1分硬币大),贴于双侧太阳穴,胶布固定即可。每日1次。
③薄荷叶敷灸:取鲜薄荷叶适量,捣烂如泥膏状,制成蚕头大药团数枚,敷灸时用手指轻压贴于穴位上,每次选2~3穴,每日敷贴1~2次。每次4~6小时。
灸疗原则疏风清热,以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曲池、合谷、风池、太阳、印堂。
随症加穴①鼻流清涕者,加迎香;
②便秘尿黄者,加天枢、中极。
方义说明曲池、合谷祛风清热;阳维主一身之表,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交会穴,散风热,镇头痛;太阳、印堂为经外奇穴,疏解头风、清脑定痛。
风湿头痛:症状表现——头疼如裹,天阴转甚,其痛阵发性或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起块,肢体倦重,纳呆胸闷,泛恶欲呕,口黏乏味,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④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灸疗原则祛风化湿止痛。以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灸疗处方风池、印堂、中脘、阴陵泉。
随症加穴①头痛如裹者,加太阳透率谷;
②纳呆胸闷者,加内关、足三里。
方义说明中脘、阴陵泉健脾化湿;风池、印堂祛风散湿,通络止痛。
(二)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症状表现——头痛多在偏侧,或巅顶,头痛且胀,牵引头角掣痛,眩晕,每因情绪紧张而诱发,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口苦,耳中蝉鸣,咽干目赤,或有筋惕肉。舌红,脉弦。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决明子敷灸:取决明子(炒)适量,研为细末,备用。敷灸时用茶水调如泥膏状,制成1分或2分硬币大之药饼,敷贴于太阳穴,每日1次。
灸疗原则平肝潜阳。以取督脉、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百会、风池、太阳透率谷、太冲。
随症加穴无
方义说明足厥阴肝经上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故百会可以平肝潜阳;足少阳胆经布颞颅,肝阳上亢常伴肝胆火旺,故风池、太阳透率谷以清泄少阳邪热;太冲可以平熄亢逆之风阳。诸穴协用,共同达到平肝潜阳之功效。
痰浊头痛:症状表现——头痛昏重,或兼目眩,胸脘痞闷,甚则恶心,呕吐痰涎,肢重体倦,颜面、口唇、肢端发麻。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滑。
灸疗方法:
①生姜敷灸:取鲜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黄豆大姜团数枚(不要去姜汁),敷于太阳穴,上盖油纸固定即可,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②蓖麻仁敷灸:取蓖麻仁、乳香各等分,捣烂制成饼(如1分或2分硬币大),贴于太阳穴,每日1次。
③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灸疗原则化湿祛痰。以取足少阳、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风池、中脘、丰隆、脾俞、三阴交。
随症加穴①胸脘痞闷者,加内关;
②头昏目眩者,加百会。
方义说明风池通络止痛;中脘、丰隆健脾和胃,祛湿化痰;脾俞、三阴交也可以助健脾利湿之功效。
肾虚头痛:症状表现——头颅空痛,摇晃则重,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劳累后则头痛加剧。舌红,脉细。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灯火灸:每次选1~3穴,一般灸治1次即可见效。头痛重者可每日施灸1次,一般3~5天灼灸1次,3次为1疗程。为防止燃着头发,可取一较硬纸板,中挖一孔(或用中间有孔之古币亦可),将孔压于穴点,然后施灸。
灸疗原则滋补肾精。灸疗处方风池、百会、肾俞、志室、太溪。
随症加穴无
方义说明风池、百会通络止痛;肾俞、志室滋补肾精;太溪为足少阴原穴,意在五脏有疾,取之原穴。
气滞血瘀:症状表现——头头痛呈针刺样,屡发,久延不愈,痛有定处,天阴或入夜尤甚,或头部有外伤史,兼有面色晦滞,健忘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灸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少阳、督脉、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太冲。
随症加穴①痛有定处者,加阿是穴;②痛如锥刺者,加印堂、太阳透率谷。
方义说明百会、风池、太阳以疏通经络;阳明经多气多血,取阳明经合谷可以疏通血气;肝藏血、主疏泄,取肝经太冲可以加强行气活血祛瘀的功效。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本草纲目》
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谓之天灸。
2.《太平圣惠方》
卷第一百:小儿食时头痛,及五心热者,灸噫嘻二穴各一壮,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宛宛中,炷如小麦大。
3.《千金方》
治卒中恶风头痛方:捣生乌头,以大酢和涂,放布上敷痛处,须臾痛止,日夜五六敷,遂痛处敷之。捣乌头须去皮。
又方:芥子为末,酢和,傅(敷)头一周时。
枕头方,治头风头痛,百药不效者。食茱萸叶,细剉酒拌匀,以绢袋盛之,于甑中蒸熟,乘热分作两包,更换枕头,以效为度。
又熨法,治风头痛,虽重绵厚帛,不能御风寒者。艾叶揉如绵,用帛夹住,包头上,用熨斗熨艾,使热气入内,良久即愈。
现代灸疗文献1.隔蒜灸配合针刺治疗丛集性头痛石剑峰阎莉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2(3):24~25
治疗方法:隔蒜灸法,选取新鲜独头蒜,将其切成厚约0.3~0.4cm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置于阳白、太阳穴(患侧)在其上置约杏仁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每穴灸2壮。如感觉局部发烫可来回挪动蒜片,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保持局部不起泡,以免烫伤。待患者感到温热感消失时更换艾炷,不必更换蒜片。针刺方法:主穴:近取阳白、太阳、风池;远取:合谷、太冲、风池;合谷、太冲取双侧、阳白、太阳取患侧。常规皮肤消毒,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艾灸与针刺可同时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临床基本治愈:治疗后疗效百分数90%~%;显效:疗效百分数55%~90%;有效:疗效百分数20%~55%;无效:疗效百分数在20%以下。
治疗结果:经过1~3个疗程,本组患者全部症状消失。其中4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有5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为临床治愈;有3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时复发,但复发症状明显减轻,又经治疗2个疗程,随访1年再未复发为显效。本次观察的12例患者临床治愈率为75%,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
2.温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王晓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6(4):33~35
治疗方法:温针组:取穴:风池、外关。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常规消毒所选穴位,用28号2寸毫针,双侧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得气后针感上传于头,双侧外关穴直刺得气后针感沿三焦经循行方向上传,取温灸艾条1.5cm置针柄上施以温针灸,1天1次,5天休息1天,10天为1个疗程。针刺组:取穴、操作方法、疗程同上。
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椎一基底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温针灸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各项指标均显示温针灸组疗效好于单纯针刺组。
Tel:识别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白癜风能治好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