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怎么办?
以下方法帮您巧治头痛
随着我们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20-50岁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劳动人群来说,父母的逐渐老去和子女的成长越来越牵扯到他们有限的经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往往会使这些人的身体不堪重负,产生种种不适,其中以失眠头痛为首要的两项疾病。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治疗这类疾病、缓解痛苦呢?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头痛的原因除了炎症等诱发疼痛以外,大部分心理原因导致的头痛——即西医所谓“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或疲劳等造成人体内某些激素或组织胺分泌紊乱产生的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具体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对于此证大多以某些神经性的化学药物为主,如:某些麻醉类止痛药,抗抑郁的药物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等,抗焦虑的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以及麦角胺咖啡因片和某些激素类药物等。虽然这些药物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起到非常有效的治疗头痛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如继发困倦、血压血糖变化等,不仅仅不能长期服用,而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疾病的病人大多都不能服用,而且正常人在断药后头痛复发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临床上只适合于短时巨大心理压力患者使用以帮助其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
对于头痛的治疗,尤其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头痛,笔者根据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认为中医在该领域的治疗相比于西医还是相当有成效的,比如有的时候挤一下眉心,放一下血的确会给当时的头痛带来一定的缓解,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头疼,以及它们的治疗的方法。
按照疼痛的部位不同,中医常常按周边经脉循行将头疼分类成以下六种头痛,又称为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导致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的记载,意思概括下来就是说太阳头痛痛感主要是后头部连项痛。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
太阳头痛的病机主要是感受了外来风寒之邪,所以,治疗这类头痛大多采用的方法是以散风止痛为主,除了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实现,如通过“拿肩井”可以有效的缓解太阳头痛的症状。
肩井穴位于肩峰与大椎(低头时位于脖颈后从上至下第一个凸起骨处)连线的中点处,十分容易找到,通过“拿法”患者会感觉一股隐隐的热气流沿自己的脊柱两侧上升,反复使用拿法之后甚至会有微微出汗的感觉,此时则说明风寒之邪正在从表而出,达到缓解太阳头痛的效果。“拿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推拿手法,其动作要领为以下几点:
1、手掌空虚,指腹紧贴治疗部位;
2、动作连续,不能突然用力;
3、以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指腹对合呈钳形,夹以施力,将捏住的肌肤收紧,缓缓提起放松,有节律地捏拿治疗部位(如图)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解说:“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总结出来,阳明头痛的表现主要是前额连接眉棱骨疼痛,头痛像要裂开一样,眼睛充血红赤,潮热自汗,舌苔黄燥,甚至有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的表现。
阳明头痛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清泻阳明经实热为主。可以通过张仲景老先生的经方“白虎汤”加减治疗:
其中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其疼痛区域主要集中在太阳穴附近。《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其病因是由于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由于肝胆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且疼痛部位如太阳穴多为胆经循行区域,所以这种疼痛大多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以及其他情志因素引起的。压力大,气有余而化火,太阳穴从命名即可看出其余火的密切关系,应是火聚之地,当人用脑过度时,大多会在太阳穴这个部位感到不舒服。我们的治疗当日要从少阳经入手了。
出现“太阳穴”部位胀痛这种情况,大家会本能的按摩太阳穴,按摩以后,确实会感到舒服一些,但头脑仍然会有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但如果你按摩太阳穴以后,再配合按摩一个穴位,那种昏沉、憋胀的感觉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消除,有些人甚至自我按摩以后,眼睛有冒凉气的感觉。这个穴位是清冷渊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置也不难定位,在手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2寸(一般大拇指宽为一寸)。当太阳穴部位附近胀痛的时候,你会在清冷渊穴位附近找到压痛点,弹拨压痛点,能有效的缓解头痛的症状。
如果通过按摩,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则应及时就医,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治疗。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同时又具有困重感。《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总结下来,太阴头痛大多与湿气痰饮阻滞导致清阳不升有关。所以我们在治疗上以祛湿化湿,健脾消痰为主。临床上多以四君子汤等方剂治疗。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以外,在一些情况下,患者不妨通过刮痧来去除体内的湿气,从而使头痛得以缓解。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总结下来少阴头痛主要与肾阴虚或心肾不交有关,临床表现多为头痛较轻,多有一种“空痛”“恍惚”之感,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这种情况在我们35—60岁的中年男性身上十分常见,可以用大家非常熟悉的六味地黄丸来治疗。
但如果出现了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伴有阳痿等。舌质淡白,这种情况,我们当以补益肾阳为首要治则,临床上可以采用的成药有金匮肾气丸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总结下来厥阴头痛的一大特点就是头顶痛,或见伴有干呕吐涎,胸脘胀满等症。出现这类头痛的患者大多有以下几种情况:
1.肝气郁结
证候: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主方: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水煎温服。
2.肝郁化火
证候: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主方: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3.肝阳上亢
证候: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主方: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4.血虚头痛
证候: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主方: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7.肝寒上犯
证候: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则: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主方:吴茱萸汤。
现代临床表明,不仅仅通过中药治疗,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于厥阴头痛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疗效的,其原因与中医上通过一定的沟通交流是病人肝气条达不谋而合,从而达到“不药而驱人之病”的目的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都有没有记住这些去除头痛的好方法呢?最后在这里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由李鑫辉教授主编的《心脑血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治》一书在春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不失为一本极佳的阅读书籍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