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施行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北大三院神经内科鲁明
习总书记在年初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年的工作重点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自此,“供给侧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极被真正重视。
那么,医疗领域如何施行“供给侧改革”呢?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基于“供需矛盾”的现状。“供需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给方向不对,与市场需求不符,而这也正是医疗领域的现状。因此,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中国医疗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即高水平的医疗供给很少,而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增多。既往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需求面,从而加重了供需矛盾,导致看病越来越难。因此,“供给侧改革”最迫切要做的就是破除垄断,扩大高水平的医疗供给。这就要求政府开放市场,准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医院。政府不要为资本设限,而要提高技术准入门槛。任何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领域,但前提是必须提供严谨的、正规的、科学的医疗服务。未经审批的药物、未经验证的治疗方法不能进入临床。政府不仅在审批时要严格把关,更要在运行时严格监督。对那些采取医院,加强监管、甚至关停。保障进入市场的都是优质的医疗资源。这是医疗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纠正现有的供给方向,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来自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中国有执业(助理)医师约.5万。按照这个数字,中国每千人口有2个医生。WHO在年提出要实现全球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人的目标。美国社会学家英克斯尔提出的社会现代化标准中,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25人。这样看来,中国医生的数量是足够的。问题是中国医生的质量参差不齐,本科及以上仅占28.5%,大专占38.7%,中专占30.0%,高中及以下占2.7%。医院,医生普遍拥有博士学位,医院,拥有高学历的医生并不多,医院面对的正是中国最广大的患者群体。
即使在一线城市,医院一“号”难求,号贩子猖獗;医院门可罗雀。这说明中国的医疗供给不是总体不足,而是“高水平”的医疗供给不足。在中国,顶尖医疗水平是国际级的,而普遍医疗水平却是乡村级的。举个例子,头痛是神经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但有多少医生了解头痛的诊断分类?“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脑供血不足”仍然是最常见的诊断;又如,位置性眩晕是导致眩晕最常见的疾病,但又有多少耳科医生了解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见病如此,罕见病、疑难病又如何?为什么全国人民上协和?原因不言自明。卫计委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分级诊疗”。但在这种现状下,医院看病?医院医生又哪敢给病人看病?“分级诊疗”必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笑谈。
以上现象说明医疗领域的无效供给很多,而有效供给不足。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中国医生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学无术,而是现有的体制导向“奖懒罚勤”、“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导致医生的“优汰劣胜”。正教授挂号费9元、知名专家挂号费14元,一级护理费9元。由于技术价格极低,医生不能通过合法劳动获得体面的收入,因此,“红包”、“回扣”成为补充医生市场价值的一种变相手段。但“红包”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就是部分医生不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而以多开药为目标。甚至有的医生看病时首先看能从病人身上赚到多少钱?这样的医生再多,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这正说明现在的医生“道德败坏”、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还有人会说,医生收入再低,也比农民工高。这样的人和论调不值得一驳!要求别人付出,自己得到回报,这本身就是道德低下的表现。“道德”有时候看起来美好,实则“吃人、害人”。“公益”、“道德”往往是利益集团剥削劳动者时最常用的幌子。最好的“道德”就是在公平、法制的环境下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问题是,在现有体制下,患者看病便宜了吗?没有!药价虚高是导致看病贵的最重要原因。先不说中国每年审批的多种新药是如何定价的,单是举一种进口药为例,在原研国法国卖元人民币,而国内卖多。这其中税收、流通环节的费用有多少?即使这样,中国医疗支出也仅仅占GDP的4.2%,而每年仅审批10几种新药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7%~10%。可见,中国的人员支出被压缩到了何种程度?纽约的一家偏头痛诊所,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静脉注射硫酸镁,收费90美元。硫酸镁注射液只值几块钱人民币,但用硫酸镁治疗偏头痛的技术值90美元,这就是国内外的巨大差异。可见在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喊着“公益”的口号对医生压榨到何种程度?对病人剥削到何种程度?
虽然中国整体医疗水平低下,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医生,具有极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完全凭借个人兴趣,真正喜欢这个职业,不断充实自己。我所在的一个群,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神经科医师,每天清晨开始,讨论各种疑难病例,都来源于最新的国际文献。他们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他们是医生中的精英。正是他们,代表了中国顶尖的医疗水平。可惜的是,在现有体制下,这样的医生凤毛麟角,更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医生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这就需要一个能促进医生终生学习的体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制?至少,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而不是卖药获得合理的收入。水平越高的医生,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应该越高。这样,才能促进所有的医生都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这就需要将有技术含量的服务价格提高到合理水平,同时国家给与报销,不加重患者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将“无效”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这种体制很简单、很合理、在世界各国通行,但唯独中国,在“公益”的外衣下,寸步难行!
因此,“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改革,更是一场政治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这样的改革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垄断,切断政府自身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改革的道理很简单,目标很明确,关键看有没有魄力,敢不敢改革!不仅仅是医疗领域,改革也涉及到各个领域,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