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多种原因引起。中医认为:外感头痛、颈源性头痛、偏头痛、内伤头痛等适宜手法治疗。就笔者20多年行医的经历来看,按摩手法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显著,安全、简便,很值得推广。笔者在高考前一个月治疗了好几例神经血管紧张性头痛的考生,疗效远好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1.颈源性头痛:起病或急或缓,有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失枕史,头痛连及颈项,颈椎活动不利,或头晕、恶心、畏光、目胀等,在患侧风池穴周围及上位颈椎关节突关节附近伴可触及明显压痛和结节状物。
2.外感头痛:起病较急,有明显感受外邪史,或头痛连及项背,或胀痛欲裂,或头痛如裹;可伴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身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
3.偏头痛: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多有先兆,常因紧张、忧郁等诱发。麦角胺治疗可缓解症状。
4.内伤头痛:可因肝阳上亢、血虚不荣、痰癖阻络、肾虚失充等引起,表现各异,参照《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进行诊断。
头痛的诊断应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同时,注意检查是否存在颈部“筋出槽”或“骨错缝”的病理变化,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
2.基本治法
(1)头面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鱼腰、攒竹、头维、太阳、百会、四神聪,头面部六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揉法、叩击法、拿法、抹法、扫散法。
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8字”和“大8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穴约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风府、风池、新设、项根、肩井、大椎,项肩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平推法、拿法、滚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滚法,约2分钟。
3.辨证加减
(1)颈源性头痛:在颈项、肩及上背部的阿是穴处施以指揉、指拨、指推法,用力由轻到重,以患侧为主,注意点线、点面结合,3~5分钟。必要时采用整复颈椎手法(需极度谨慎)。
(2)外感头痛:在项背部太阳经施以滚法、一指禅推法,重点按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肺俞、风门、定喘、曲池、合谷穴,3~5分钟。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3)偏头痛:在太阳、头维穴区行一指禅推法,以较重力量按揉风池穴3~5分钟。
(4)内伤头痛:肝阳头痛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1分钟;推桥弓30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扫散法操作20次。血虚头痛指按揉中皖、人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每穴约1分钟;掌摩腹部5分钟左右;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推中皖穴、天枢穴,每穴约2分钟;摩腹部5分钟左右;指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每穴约1分钟。肾虚头痛指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气海、
关元、太溪,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瘀血头痛分抹前额1~2分钟;指按揉攒竹、太阳,每穴1~2分钟;指按揉合谷、血海
、太冲,每穴约1分钟;擦前额部,以透热为度。
点评:以上文字内容摘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推拿专业的《推拿学》教材。从现代医学来讲,大部分头痛都属于神经性的,但任何
头痛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作鉴别诊断,排除头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高血压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以免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
神经性头痛与患者的精神状态高度相关,在施以正确手法治疗的同时,还需医者给予患者良性的心理暗示或诱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安慰,舒缓其不良情绪。这一点甚至比手法更为重要。
乐山大佛闭眼流泪显灵了肠胃顾问冬季急性肠胃炎的用药及调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