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虽同属中医内伤头痛,但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则有所不同,应加以鉴别。1 辨病因病机之异。血管性头痛有偏头性和非偏头性2种,前者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病因尚不明了,60~80%有家族史,可能与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后者多因脑动脉扩张所致,可见于高血压、脑循环供血不足、全身感染、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惊厥后、低血糖以及异性蛋白反应等。而紧张性头痛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乃由较长期的焦虑、紧张或疲劳等,导致颈项、头肌肉的持久收缩和相应动脉扩张而产生头痛。故血管性头痛既有遗传基因、机体内环境失调,又有外环境邪毒干扰,而紧张性头痛则纯由焦虑、紧张或疲劳等身心受累所致,二者明显有异。
2 察临床表现之不同。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女性多见,常起病于青春期,呈周期性发作,有的与月经周期相关,并不恒定一侧,中年后渐减,清晨或白天发病;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无分性别、年龄及发作时间,但以中老年及肥胖者为多。前者头痛始于一侧,从颞、眼眶、前额及至半侧或遍及头部,以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为主,1小时左右到达顶峰后转为持续性头痛至数小时或1~2天,发作后多疲倦思睡。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间数日、数星期、数月不等。典型者发作前可有20~30分钟先兆,如眼前有火星或彩光闪动,继而有视幻觉、偏盲或轻度失语;头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腹泻、闭目畏光、眼结膜及鼻粘膜充血和分泌增多。后者则无前者的症状特点,其头痛呈弥漫、深在的两侧性钝痛与跳痛,常为头部震动或强烈摇动所加剧,可从测血压、脑动脉及血胆固醇测定和眼底检查获诊。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还易与偏头痛性神经痛(群集性头痛)相混淆,但后者多中年男性起病,夜间入睡后头痛,无先兆症状,每次头痛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连着几周至几个月每晚均发作,停止后则可缓解几年而不发病。至于紧张性头痛,乃慢性头痛最常见者,无年龄、性别之异,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痛位于两侧额、枕或颞部,呈束箍样痛或头有沉重、受压或闷胀感,以日夜持续头痛为特点,痛位与强度并不恒定。由于对疾病忧虑,而致紧张状态经年累月不愈,或伴有神经衰弱症状,除可有局部肌肉按痛外,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3 治有异同之分。血管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治法之同在于同属疼痛,其位在头。头居高位,气清血清,痛因不通,故凡头痛非内外邪浊上干不通,即为气血变动而失调,失调者为内风,外邪入侵者为外风。由此可见,内伤头痛无论属虚属实,但络脉阻滞和内风动跃者乃为主要病机,故二者治疗均勿忘活血化瘀、通络熄风之方药,常用的有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此是其同。然而,血管性头痛属“头风”范畴,紧张性头痛为“郁证”类型,病因不同,治当有异。一般说,血管性头痛偏头痛性以益肾活血熄风为主,宜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化裁,随证加减用药,但虫类熄风药不可缺少,如笔者自拟含有虫药的通络熄风汤治疗血管性头痛例,总有效率为94.6%。血管性头痛非偏头痛性则须辨因择方选药,高血压以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之类;脑供血不足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感染用败毒散,缺氧、一氧化碳中毒以参附汤、生脉饮,惊厥后用钩藤龙齿汤、安脑丸、紫雪丹,低血糖用独参汤、六味地黄汤,以及异性蛋白反应用桃红饮合温阳化水汤化裁等等。而紧张性头痛则须从肝郁、神虚论治,疏肝宜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以及血府逐瘀汤、温胆汤之类,补神宜用天王补心丹、大补元煎以及磁朱丸、珍珠母丸之属,如笔者自拟含有疏肝、补神药的头痛宁治疗紧张性头痛74例,总有效率为93.7%。
原文发表于《中医杂志》,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