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疼痛基础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复杂,头痛持续时间长,治疗较困难,日益引起重视。

此种头痛在以往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耳神经痛”等。以往认为此种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头痛,因而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头部针灸、理疗、按摩,头部痛点注射,头部神经干阻滞,包括枕大神经或耳大神经阻滞。但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的病情疗效不持久。

形成“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局面。这一临床现状推动着对此类头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简介

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他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发病机制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到刺激引起神经源性疼痛,而其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时则以肌源性疼痛

(一)、解剖学基础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

高位颈神经包括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原来一直认为第1颈神经为运动神经,不含有感觉纤维。研究发现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分布到头后直肌,头上下斜肌,该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其后支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

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外侧支分布到头最长肌、头来肌和头半棘肌。

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系。这些颈神经的感觉范围可向前延伸到前额部、眶下部,受卡压或炎症刺激时可出现牵涉性头部疼痛、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类似鼻窦、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现

第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路径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压迫甚至不适当的按摩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

(二)、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经“纤维化”而变“硬”,以后随着组织修复钙化可形成骨质增生。发生骨质增生的椎体相互靠近,其外侧的钩椎关节也相互靠近,失去关节面的正常关系,使椎间孔变形。椎间孔受到侵犯,椎间孔的空隙受侵占,可造成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椎间孔的大小和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

(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引起的非菌性炎症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肿;由于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无血管是免疫豁免区,免疫系统视椎间盘物质为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除了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颈源性头痛的机制

(四)、肌肉痉挛

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一方面神经根,特别是其腹侧的运动神经根(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另一方面,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未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特别注意: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的紧张,这些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3临床表现

1、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但年幼者也不少见,本病以女性多见。

2、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3、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部位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

4、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压疼痛处以求缓解。

5、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益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诊断依据

(一)单侧头痛,不累及对侧。根据疼痛部位、性质、体征,除外其它可致头痛的器质性疾病,多能迅速确定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上部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二)颈部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疼痛特点:

(1)疼痛性质相似,由颈部运动和/或单一长久的头部姿势引起的疼痛

(2)疼痛的分布和特征相似,可由来自单侧颈上部,后部或枕部的外在压力引起

2、单侧颈部,肩和上肢的非根性疼痛

3、颈椎活动范围减少。

(三)放射学检查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有的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CT检查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但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三)体格检查

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定下后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部压痛点。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可阳性。但也有患者无明显体征。有的患侧白发明显多于对侧。

治疗方法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要慎重,必需要专业的医师给予按摩如按摩不当病情可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二)、颈椎旁病灶注射

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三)、颈部硬膜外腔注射

经颈椎旁及头部压痛点注射治疗效果不佳者,多系病变位于椎管内,以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多见,椎旁注射的药液无法到达病变部位。可选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法。

(四)、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亦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外科手术活疗。对有手术禁忌症,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颈神经乙醇阻滞,治疗应在X光透视引导下进行。还可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支治疗。

日常预防

1、保持良好坐姿

一般采取自然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胸部保持挺直。使用椅背带腰部支撑的座椅,或者腰部后方垫一软枕使腰部保持轻度前屈姿势。

2、桌椅高度适宜

如桌椅的高度不恰当,会使头部过度后仰或前屈,造成颈肩部肌肉劳损。双眼平视或者向下15-20度看电脑屏幕是比较适当的角度。

3、颈部姿势

避免颈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稍感疲劳时便可离开座位行走,或每隔一个小时起身离开,做些简单的伸展体操,学会自我保健。具体的可以做颈部的缓慢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3-5分钟即可以达到舒缓颈部肌肉的作用。

4、电脑放置

如果电脑放置在侧方的,建议定期左右更换显示器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颈腰椎长时间处于侧方扭曲状态。

5、枕头位置

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枕头和卧具松软厚度适宜,人体的颈椎有其正常的生理弯曲度,使用过低或过高的枕头,都会使颈椎骨、肌肉和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枕头的高度一般在8到15厘米为宜。枕头要放在后脑勺和颈部。床垫不要太软,卧姿以平卧为宜。

6、注意颈腰部保暖

不要让风扇或者空调长时间直接对着颈腰部吹凉风,风寒常导致肌肉痉挛、僵硬,从而造成落枕、颈腰椎小关节紊乱和肌肉纤维织炎的反复发作。

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可通过颈项腰背功能锻炼,增强局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颈腰椎的稳定性及抗劳损能力。建议每周进行1-2次游泳,尤其以蛙泳为宜,可以增强颈腰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颈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

8、颈椎按摩

盲目接受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按摩师的治疗,存在很大的隐患。按摩不当可能会导致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虽然经过大力的按摩,患者在短时间内会感觉比较舒服,但症状很快又会重新出现。这是由于大力按摩后,肌肉发生水肿所致。反复按摩,反复水肿,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会导致按摩的力量越来越大,病情却不见好转。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大力的按摩反复作用于颈椎的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加速椎间盘的退变突出,加速颈椎病患的发展。

赞赏

长按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f/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