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墨香:xinglinmoxiang?致力打造健康生活盛筵?
杏林君说对于老年人来说,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较高,如果老年人患上了糖尿病,又该如何防治,如何保养呢?今日小编连线尤传一教授为您解答。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可影响其他老年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其他老年病的存在亦可影响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治。与非老年糖尿病病人相比,老年糖尿病病人心、脑、肾并发症多、老龄相关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常见,低血糖易感性增高,低血糖所致脑损害易发生,且病情严重。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尤传一教授与您谈怎样防治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糖尿病逐年增多。老年人中已诊断的糖尿病占7%~18%,约占整个糖尿病人群的40%以上。估计有一半人未诊断。约20%老年人糖耐量受损(葡萄糖耐量减退),以往称糖耐量减退或低减。
美国65~74岁糖尿病患病率为18.7%,其中白种人占17.9%,黑种人占26.4%。该年龄组葡萄糖耐量减退占22.8%。日本超过45岁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0%,葡萄糖耐量减退15%。芬兰65~84岁老年人糖尿病占30%,葡萄糖耐量减退为32%。
表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
老年糖尿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在诊断糖尿病时,糖尿病并发症常已存在,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仅有一些特异症状,而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由于老年人常有多种病理损害使诊断进一步复杂化。
高血糖的典型症状常被忽视,如多尿、多饮、夜尿、口干、多食、中度体重降低及乏力。患者常有情绪变化、记忆差、抑郁和痛阈下降的表现。
某些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症状,如视力下降或丧失、神经系异常、冠心病、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间歇性跛行及脑血管病。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如何?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患病率高:50岁以上约3倍于总人口的患病率,60~70岁为患病峰龄。
2.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糖肾阈值可高达11.1毫摩尔/升,尿糖常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病人常因糖尿病并发症首诊于非糖尿病专科。如因视力减退首诊于眼科;因高血压、冠心病首诊于心内科;因肾病首诊治于肾内科;因下肢坏疽首诊治于外科;因外阴瘙痒首诊治于妇科等。
3.血糖控制不理想,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老年人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心脑血管及各种系统并发症多,加之社会心理因素,不愿控制饮食,血糖控制差,达标者仅占20%。
4.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一旦发生,不及时诊治,预后差。病死率达40%~60%。
5.老年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病: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损害,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及心肌梗死。
怎样诊断老年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同一般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由于老年人无妊娠问题,因而不存在妊娠糖尿病的分类。
不论有无典型的临床症状,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前期(IGR)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前期包括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两方面。其危害有:
1.易转化为糖尿病:老年IGR发展成糖尿病是正常人群的8~10倍,每年有5%~15%的IGR向糖尿病发展。因此,老年IGR是危险人群,控制不佳将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但老年IGR只要积极防治可转化为正常人群或仍然是IGR,因而也是有希望的人群。
2.IGR已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不加以防范发展成糖尿病,将进一步加重这些大血管病变,引起心、脑、下肢动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当然,积极预防可延缓或终止病变发展。
3.IGR已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糖尿病。在IGR阶段。阻断β细胞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就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发生。
4.餐后高血糖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糖尿病前期怎样防治与自我保健?
认真防治糖尿病前期,可使相当一部分人群不发展成糖尿病,也只有在这个阶段,老年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讲,把糖尿病遏止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是可能的。因此应该树立信心,但必须坚持终身防治。
饮食、运动疗法是基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百年大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永远是防治百病的关键。
适当的药物干预是需要的。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等,可使相当一部分糖尿病前期老年人转化为正常人群。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是什么?
严格地讲,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应与一般糖尿病相同。但由于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减退,糖调节机制更不健全,血糖达标比一般人群更为艰难。希望控制到:空腹血糖7毫摩尔/升左右或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11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7.0%。国外有学者提出老年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在14~15毫摩尔/升以下即可。作者认为对有严重并发症患者该数值在11~12毫摩尔/升以下更为合适。
怎样防治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主要是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上应尽早识别。治疗原则是小剂量胰岛素,补液纠正脱水、补钾,消除诱因及治疗并发症。不及时抢救病死率高(达到20%以上)。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可完全缓解。
低血糖症也是急性并发症之一。低血糖症是血糖降至2.7毫摩尔/升以下,并产生脑功能和认知功能紊乱,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衰弱、饥饿、心悸、出汗、颤抖、视力模糊、言语不清、头痛、异常行为、偏瘫甚至昏迷。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是药物源性。包括:①胰岛素用量过大。②口服降糖药物用量过大。③合并应用促进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磺胺药、法华令等。
低血糖处理:应立即口服糖水、饼干等或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老年人从昏迷中恢复,比年轻人慢。此外对磺脲药所致低血糖的治疗反应差,需等药物完全代谢排泄后始能恢复,可能要24~36小时,更长者达数日,此时应静脉内持续补充葡萄糖。
老年糖尿病有哪些慢性并发症,怎样防治?
1.大血管并发症
(1)冠心病: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心肌梗死范围广;猝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高;溶栓效果差,再梗死率高。
治疗除控制血糖外,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改善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
必要时冠脉搭桥术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2)脑血管病: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特点:脑梗死多见,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3~4倍,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临床上常无任何症状;缺血性脑卒中明显多于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为对照组的3倍,易与心源性晕厥混淆。
治疗宜采用综合措施,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脑血管扩张剂、活血化瘀中药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药物。
(3)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老年糖尿病并发间歇跛行和下肢坏疽,约占总数的10%,不积极防治,严重者需截肢。
2.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估计20%有视网膜病变。老年糖尿病20~25年后,80%~90%发生视网膜病变。
防治宜严格控制血糖。一旦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毛细血管渗漏,及早采用激光治疗。中药有助于眼底出血时止血及血液吸收。
(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是持续性蛋白尿,即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超过毫克。同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高血压,诊断糖尿病肾病时,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4~0.6克/千克,以优质动物蛋白质为主,进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65岁以上老人较少适宜肾移植。口服降糖药宜用格列奈类。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高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迥异,如热痛感丧失,手指、脚趾麻木感,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出汗、勃起功能障碍、神经性膀胱炎、腹泻、胃痛、复视、皮肤烧灼感及疼痛等。老年人症状性自主神经病变比年轻人少。
治疗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弥可保及α-硫辛酸等),抗血小板聚集药。尚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老年糖尿病如何治疗?
饮食和运动疗法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作为被迫的事情,额外的负担,那就很痛苦。而应视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爱好,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的享受,这必将改善你的精神面貌,有利于血糖控制。
运动处方制定因人而异。有的老年人因骨关节病变或脑卒中偏瘫而无法运动。可以运动的老年人运动项目自由选择,以竞技性不强为佳,运动强度适中,不宜过大,随时调整,以心率不超过(-年龄)为标准。
应在各个层次,各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糖尿病教育。老年糖尿病人应不断学习日益更新的糖尿病知识,这样才能科学的自我管理,树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决心,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老年糖尿病健康监测应定期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有关生化及物理检查。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心血管病变,在治疗中必须全面控制心血管的多重危险因素,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每个个体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治疗措施必须个体化。
老年糖尿病人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可概括为10项注意:
(1)单种药剂量不宜过大:如果每日格列齐特大于毫克,格列吡嗪大于30毫克,二甲双胍大于2克,罗格列酮大于8毫克,格列美脲大于4毫克等,降糖效果并不更佳且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低血糖。
(2)注意服药时间:第一、二代磺脲类应在餐前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口服,每日一次的格列美脲应固定某一时间,餐时血糖调
节剂格列奈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餐前或餐时服,双胍类在餐时或餐后服用,达美康缓释片应早餐前服。
(3)建议早期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扬长避短,更有利血糖控制,保护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用药最常见,磺脲类与α葡萄糖苷酶联合应用,更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双胍类与α葡萄糖苷酶或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可改善磺脲类继发失效。餐时血糖调节剂与双胍类联合,使波动的血糖有明显下降。
(4)血糖正常后,可逐步减量,不宜全部停用口服降糖药,否则血糖反弹升高,前功尽弃。
(5)同一种药服用时间长,可适当改用其他药物,使血糖得到更好控制。
(6)尽早应用胰岛素:近代研究证实老年糖尿病人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有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功效。胰岛素可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有很多新进展,超短效及长效胰岛素、经鼻喷雾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泵等。使血糖控制满意,低血糖发生少,胰岛素用量降低,受到广大病友赞扬。
(7)老年糖尿病前期也可用药。
(8)严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单用磺脲类;联合应用二三种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餐或即外出运动;注射胰岛素加服降糖药;胰岛素剂量使用过大。上述这些情况容易发生低血糖,应加以注意。
(9)中医中药在老年糖尿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学是伟大宝藏。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很多中药如黄连、桑叶等具有一定降糖作用。中药复方对改善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在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中有其独特的疗效,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10)市场上保健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认识到保健品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因此不要轻易被广告宣传所误导。
致力打造中医盛筵你的中医微课堂爱中医、爱生活杏林墨香?本文选自“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之《糖尿病(第三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由杏林墨香推荐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