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许多外周神经可被超声清晰显示,从而可在超声引导下方便地行外周神经阻滞,以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疼痛治疗,以及外周神经炎的治疗等。由于超声引导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准确、微创,且效果确切,目前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1.外周神经卡压后水肿、疼痛、麻木等。
2.外周神经性疼痛。
3.外周神经支配区的阻滞麻醉。
4.颈交感性头痛、头晕。
5.所有能被超声诊断的外周神经,根据临床需要均可以采用超声引导进行局部治疗或神经阻滞麻醉。
1.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30s,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小板计数<50×/L)。
2.近期使用抗凝、抗聚药物,需停用后再行此治疗。
3.局部皮肤破溃,无安全进针路径。
4.患者不能配合。
1.仪器及物品
(1)超声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徒手或使用穿刺引导装置。
(2)穿刺针:最常用21G的PTC穿刺注射针。
(3)消毒用物品:超声介入穿刺包(内含弯盘1个、止血钳2把、组织钳1把、消毒杯1个、无菌巾3块、消毒棉球3个、纱布4块、无菌试管2个),注射器,碘伏消毒液。
(4)药品:①局麻药: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其他阻滞麻醉药物;②糖皮质激素: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5)急救仪器及药物:如生理监护仪,电除颤仪,以及常规急救药物。
2.患者准备
(1)治疗前可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并注意结合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
(2)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清四项等指标。
(3)术前与患者和/或其家属谈话,重点说明治疗目的、简要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费用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体位可灵活采取治疗体位,如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必要时采用靠垫协助固定。
2.选择穿刺路径二维超声观察目标神经,确定卡压原因。彩色多普勒显示外周神经病变及其周围的血流变化,必要时采用能量多普勒观察血供,进行综合判定,对适合超声介入治疗者,选择穿刺路径,避开周围较大血管、重要器官等重要结构,避免对外周神经束干直接穿刺,选择穿刺点,并在体表做标记。
3.穿刺点消毒及麻醉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采用无菌消毒膜包裹超声探头。若使用穿刺引导装置者,需正确安装穿刺引导架;浅表部位多可采用徒手穿刺。再次用彩色多普勒确定进针路径的安全性,在进针点处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4.介入治疗或阻滞麻醉术在超声引导下,用PTC针进行穿刺,进入靶神经干侧旁,拔除针芯,注射0.2mL左右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观察液体对神经干的包绕及推挤情况,必要时调整针尖位置,以便于将药物准确注射到靶神经侧旁并形成包绕,避免药物注射到神经干内。对于囊肿、积液或脓肿引起导致神经卡压者,应先抽出液体,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全部抽出,再注入相应的治疗药物。注射完毕,放入针芯、拔针。
5.术后观察及随访对于外周神经性疼痛者,治疗后局部按压30min,观察无特殊不适后患者可离开。建议于治疗后第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随访,同时行疼痛评分。
1.正确识别外周神经与其他结构,如肌腱、韧带等,避免药物误注。
2.对于超声不能直接显示的外周神经,如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等可借助其走行在血管神经束这一结构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准确将药物注射到血管旁;颈交感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后支阻滞需要借助周围的解剖结构,避免药物注入或流入椎管导致严重并发症。
3.臂丛神经阻滞时,彩色引导避开椎动脉,并边观察边缓慢注药,避免药物流入椎管;锁骨上穿刺时避开锁骨下动脉和右肺尖。
4.神经性疼痛在超声介入治疗后,可配合使用康复理疗技术以巩固疗效。
1.脊髓麻痹非麻醉需要的臂丛神经根、颈神经节或其他脊神经根阻滞时,可引起注射平面的脊髓麻痹,高位者呼吸肌受累,导致窒息。与药物沿神经鞘膜进入椎管有关,预防措施:一是超声引导准确识靶目标;二是缓慢推药,边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推药速度过快。
2.气胸对肩部、胸部治疗时可出现,但多数情况下气体量少,可自行吸收。
3.血肿或药物入血系穿刺过程中误伤血管所致,采用彩色引导和注射前回抽可以有效避免。
1.基本信息 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和床号、超声检查号、申请科室、治疗部位、申请目的、仪器和探头型号、术前诊断。
2.图像部分 采集的图像最好4张以上,包括术前靶神经的二维图像、CDFI图像或能量多普勒图像,术中穿刺引导线设置、穿刺针到达靶目标的图像,或积液、囊肿或脓肿抽吸前后的图像,注药时的图像,治疗结束时声像图等。
3.文字描述
(1)术前诊断与手术名称:如肩胛上神经的超声引导穿刺阻滞治疗术。
(2)一般情况:患者所取的治疗体位,治疗前的准备程序,如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名称及用量。
(3)治疗过程:引导方法、穿刺针的规格、进针次数,注射药物的名称、浓度及剂量;囊肿、积液卡压治疗时抽出积液量,用生理盐水冲洗的量,是否全部抽出,再注射药物的名称、浓度及剂量;有无使用辅助方式引导穿刺治疗,如超声造影、虚拟导航等。
(4)术后复查:15~20min后超声检查局部有无出血、伤及周围结构等。
(5)结果评估:对手术过程和效果的总体评价,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及反应,术中处理、用药及效果等。
(6)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告知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等,治疗后避免剧烈活动3d,并保持穿刺部位干燥24h,如有异常,应及时随诊。
4.署名包括医师签名、操作日期和时间、记录者姓名等。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介入性超声应用指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