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的“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范畴。本病系由风邪、气郁、肝阳上扰,或痰浊、瘀血等阻滞脑络,或气血阴阳亏虚,脑络失养所致。
西医认为是因颅内、外血管神经调节障碍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头痛,属于脑血管机能性疾病。目前认为此种疾病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变态反应或组织胺过敏等因素有关。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性头痛等。
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以一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为特点。本病与遗传有关,部分患者可在头部、脑外伤后出现,某些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可诱发。以年轻的成年女性居多,疼痛程度多为中、重度。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任何时间可发作,但以早晨起床时为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盲。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同时可放射至颈、肩部。
针灸治疗以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为法。取穴:管氏针灸治疗时以管氏益脑十六穴为主,配合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宜用泻法。管氏益脑十六穴能通调督脉,振奋诸经阳气,又具有充实髓海、益气健脑止痛之功。对缓解血管神经性头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针灸治疗虽然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频率;但难以治愈。这可能与大多数偏头痛病人头皮下的血管有迂曲、盘绕并压迫伴行的头皮神经有关。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属血管扩张性头痛,因与注射组织胺引起的头痛相似或相关,故又称组织胺性头痛。多见于中年人,常于夜间突然发病,一侧颞部、眶部跳痛或钻痛。可伴有眼结膜充血、流泪及流鼻涕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临症时要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针灸治疗本症有良效。主穴:管氏益脑十六穴,配穴:合谷、外关、风池、太阳、攒竹、丝竹空、鱼腰。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
血管舒张机能障碍性头痛
血管舒张机能障碍性头痛,此型头痛包括内容较广,病人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脑供血不足、低血糖状态等。常发作于应用脑血管扩张药后。其头痛的特点是,头痛部位不固定。另外,妇女可有月经期头痛及夏季头痛。
针灸宜经络辨证,循经取穴。以管氏益脑十六穴为主,辨证施予适宜的补泻手法。可缓解病情或减轻症状。但主要应针对病因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后,大多数患者头痛症状可自行缓解。
管遵惠主任医师坐诊时间及地点
星期四上午8:00-12:00
医院东风东路院区
星期一上午8:00-12:00
圣爱人民中路馆:昆明市五华区人民中路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