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健康驾照心智养生应用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健康驾照

身体健康内心安宁

情志疾病的疗法

中医认为,情志的病不是可以用药而愈的。对于此病,主要以情志相胜疗法为主,又叫情志生克法。其次还有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说理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西方的弗洛伊德,更是通过催眠的方法创立了一套治疗情志疾病的体系。

1.情志相胜疗法

1)过喜伤心——采用恐胜喜疗法

恐惧可以战胜因过喜而过散的心。即用各种方法使患者产生惊恐,以克制其因喜乐过度所致的情绪障碍及相关疾病。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多年未考上举人,一下子听说自己中举了,高兴得像疯子一样满大街跑,他的岳父过来,一个大嘴巴扇过去,他立刻就清醒了。这就是“恐胜喜”。

《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喜伤心者,以恐解之。其原因就是:喜为心火,恐为肾水,水能制火,水火既济之道也。

2)过怒伤肝——采用悲胜怒疗法

就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即以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则肝火不能收敛,因此用肺金收敛的方法来降肝火。在人大怒的情况下,告诉他一个很坏的消息,让他突然悲伤,这样就能把他的怒火给熄灭了。

《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妇人病,因妇人的病例为肝火太旺,导致木火灼伤肺金,肝肺气郁,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

3)过思伤脾——采用怒胜思疗法

就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郁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是很好的办法。《华佗传》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了身体里有淤血。华佗收了他很多礼,却不给他治病,还写信骂他不仁不义。郡守一下子被华佗激怒了,怒则气上,胃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壅上来了。他吐了几口血,从此痊愈了。这就是华佗采用“怒胜思”的治疗方法。

《四川医林人物载》里也记述了一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则病情加重,遍寻名医而屡治不验。一天名医李健昂经过此地,家人忙请他来诊视。李健昂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高声乱读。王叱问读者是谁?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健昂:“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也就好了。

4)过悲(忧)伤肺——采用喜胜悲(忧)疗法

高兴就能战胜悲伤。当心情不好时,听听笑话,去看看或亲自唱唱东北二人传来调节心情,把郁闷和悲愤疏解开,这叫喜胜悲疗法,又称笑疗。五行里,喜为火,悲为金。用火克金,火可以把金属熔化开。火又是散,悲又是气结、凝聚,因此悲要用散法。因神伤而表现的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都可以使用。

金元名医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妻亡,终日哭泣悲伤,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到此事,就会自然发笑,并常将此事作为笑料告诉别人,与众人同乐。日移月转,秀才食欲增加,心情舒畅,病态消除。这时,朱丹溪才告诉他这是以喜乐胜悲忧的治法。

5)过恐伤肾——采用以思胜恐疗法

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即你如果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说也就不害怕了。以思胜恐,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达到康复目的。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否则就会害怕,这用的是“土克水”的方法。因为恐伤肾,肾属水,脾属土,脾主思。

《晋书·乐广传》记载了一个有关“杯弓蛇影”的历史故事。是讲乐广请一朋友来家坐客,朋友欲饮酒时,发现杯里有条蛇,非常害怕,又不好意思说,一饮而尽,回家后就病了。后来乐广再次请朋友来家坐客并问其为何很久没再来,朋友便如实讲了上次之事。此时,对面的墙壁上正挂有一张弓箭。于是乐广又将一杯酒放在桌上,客人复见如初。乐广让客人抬头看弓,只见弓角上面漆画着蛇,客人想了一会儿方才明白原来杯中映出的是弓角上所画的蛇影。于是“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杯弓蛇影”这一成语所讲的历史故事说明,由恐惧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

古代名医张子和就曾经治过一个患此症的病人。有户人家半夜突遭强盗抢东西,从此以后,这家女主人夜里一听到一点轻微的响声都非常害怕,整夜整夜睡不着。张子和怎么给她治这病呢?就是她在屋子里的时候,张子和就用木棍敲她家的窗户。第一次她害怕,然后再反复地敲,十几次之后,她慢慢地习惯了,就不再恐惧了,觉也睡安稳了,因为她的警惕心放下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情志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工作中过分地考虑人际关系就会造成过思伤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的话,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进而引发皮肤斑疹、脱发或其他一些更严重的病症。所以,一定要在问题出现前就尽快化解它,而用情致相胜疗法来解决,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但在使用此法时要方法得当,掌握好度。

2.移情法

又称转移(遣忧)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他方面,以解脱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苦痛。《续名医类案》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移情的具体方法很多,应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

1)琴棋书画

《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在情绪不佳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或游戏。如书法、绘画下棋或玩扑克等,会让你在快乐中忘掉那些烦心事。爱好文艺者,可听听音乐、欣赏戏曲、观赏幽默的相声或小品,当你乐得捧腹大笑时,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消失。用此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颐养心神,有益于身心健康。

2)运动

李东垣《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说明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在情绪激动时或与别人争执时,参加体育运动,如打球、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以转移注意力,用肌肉的紧张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当人遇到苦恼时,应到如郊外旷野的大自然中去。山区或海滨周围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阴离子(负离子),使得空气新鲜,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则能得到增强,心容易平静。在那里锻炼抑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情怀得到舒畅,既而就会忘却忧烦。

3)行善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烦恼。仁慈是最有价值的品质,也是最宽心的一剂药。多做好事,会让你心情变得愉快。帮助别人时,会得到自己内心的肯定,感到心安,同时别人做出的反映,使自己得到鼓励,心情愉快,烦恼也随之减少。

4)勤奋工作

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并有序,更加勤奋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会踏实许多。

3.升华超脱法

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则能化悲痛为行动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如西汉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获罪入狱,惨受腐刑。司马迁为转移其苦痛心境,而以坚韧不屈的精神投身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调整和缓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刺激变为奋发的动力。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应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如高考落榜后,有的考生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无望,有的甚至想轻生自杀。这时就要换个角度想想,“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要看到高考落榜的绝不是你一个人,对于社会上的闲言冷语也不必理睬。想想很多成功人士,因为家境贫寒,未能上大学,但他们深知学习力远比学历重要的道理,最终不也取得成功了吗?一个人只要不气馁,振作精神,面对自己和现实,走好脚下的路,前途同样是宽广的。当心情不好时,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冷静地思考一下,或外出做做社会调查,亦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4.暗示法

包括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理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可以促进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失,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暗示的方法,大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三国演义》里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疗法的例证。还有一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就是自我庆幸。当你遇到不幸与挫折时,不应该灰心丧气,而应该高兴地想“事情原本可能会更糟呢”。

《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思是,医生要先在病人要针刺的地方不停地进行按摩,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因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采用说要给病人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百处的暗示法而治疗“诈病”。明代医生李瞻曾用语言暗示,使患者不忧目而着意于股,从而导火下行,而使目疾愈。

5.说理开导法

所谓“说理开导”,是指正确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患者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宣传疾病的知识,分析造成疾病的原因,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鼓励、安慰、保证。解释是说理开导法的基础,它是向患者讲明疾病的前因后果,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医患关系密切,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而鼓励和安慰则是在患者心理受挫、情绪低落之时实行的康复办法。保证则是在患者出现疑心、忧愁之时,医者以充足的信心作出许诺,承担责任,以消除病人的紧张与焦虑。

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尽人意的事,当遇到挫折、不幸、烦恼的事之后,切勿忧郁压抑,把心事深埋心底,而应将这些烦恼向你信赖的且头脑冷静、善解人意的人倾诉,以便获得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从中得到力量和支持。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6.节制法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不仅能伤肝脏,亦可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多种疾病。

制怒,首先应遇事冷静,因为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促使人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

所以,怒要及时适当合理的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时向知心朋友倾诉,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气郁成疾,更不要大发雷霆。其次,要注意养肝,祖国医学认为,肝主怒,所以,要制怒,必须要保护好肝的功能。

7.疏泄法

现代研究发现,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病、过敏性结肠忧郁症、神经衰弱、失眠及一般胃疼等均与情绪压抑有关。一个人如果经常压抑自己的心情,长期下去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因此,当恶劣情绪出现时还是把它宣泄出来为佳。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地流出来,就会觉得很舒服。当然,也不宜过悲久哭,谨防“过悲伤肺”;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你发泄的对象。如用布做成各种各样的人,把他们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而进行拳打脚踢。其他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

日常生活调情绪

1.居室色彩与情绪调节

经现代科学证明,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生理改变,影响情绪和健康。持久而不良的色彩刺激可引起相应的身心疾患。巧妙利用各种色彩,则能调治失衡的情绪。例如,红色能使人激动兴奋;黄色给人清纯、温暖的感觉,使人情绪稳定,并能增进食欲;绿色给人温柔、舒适、宁静之感,能镇定神经,还能够降低眼压,解除眼疲劳;蓝色也有镇静作用,能缓慢降低血压;紫色给人美而新的感觉,可使孕妇感到镇静、安定;白色给人以明快、洁净的感受;黑色给人暗淡、严肃、沉闷的感受。

墙壁、天花板、地面和门窗,还有家具、床上用品的色彩等,都是构成室内色彩的因素。室内色彩的调配要掌握“大调和,小对比”的原则,所谓“大调和”就是使室内整个色彩大体一致。是选择“温馨”、“明快”、“清新”或“典雅”的色调,要视居者的年龄和喜好。在“大调和”的基础上,注意“小对比”,有时个别摆设与大局颜色的不一致可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使人感觉有生气、有活力,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房间的用途调色:卧室要求安静而舒适,最好以米黄、淡绿等色调为宜;饭厅和会客厅则适合用红、黄等营造较为热烈的气氛;老人房则偏重于淡色的绿色、蓝色或灰色;青少年房应以红色、橙色、黄色为基色,使人振奋、活跃。

总之,居室的色彩调配,要整而不散,多样统一,雅而不俗,浓淡有致,达到使人舒适、心境明快的目的。

2.鲜花与情绪调节

绚丽芬芳的鲜花不仅能点缀人们的生活,而且通过其色彩和香味的刺激能调节人的情绪,防治疾病。某些花的花香中含有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杀菌的芳香油,使人产生沁人心脾之感。久之,则令人血脉调和,气顺意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相对稳定。如水仙花和紫罗兰的香味,让人感到温馨缠绵,可增添女性潜在的美感气质;盛开的金银花,扑鼻清香,可防治流行性感冒;天竺花的香气有镇静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和健脑的良方。

3.食物与情绪调节

人的情绪与自己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能调节不良的情绪状态。通过吃,转移注意力,释缓内心的不愉快。另一方面,有些食物本身就具有安神消烦的养生功效。所以,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选择相应的食物,可起到较好的调理作用。例如,当我们心情烦躁、健忘、焦虑不安时,可多吃些大豆、鲜橙等;对于脾气暴躁、容易发火者,应多吃海带、大豆、草莓等;内心软弱、多愁善感的人多吃香蕉,可驱散悲观、烦躁的情绪,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而胆小怕事、畏惧交际、喜欢独居、易受惊的人,经常服用蜂蜜加果汁,必有好处。

春季肝气易动,在饮食上也要吃对心境有好处,能平怒气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蜂蜜等,对平肝气有较好的效果。

七个生命时期的心理保健

人体从受精卵形成的瞬间到年老衰亡为止,可分为7个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各期的心理保健虽不相同,却息息相关。

1.胎儿期心理保健

胎儿期是指从两只异性细胞相遇,精卵结合,直到胎儿降临的十个月。此时期是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婴儿在降生以前,就要讲究心理卫生,我国古代称为胎教。主要是指母亲在孕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情绪,言行举止,从而给胎儿以良好影响。在母腹中,母子同体,息息相关,胎儿不仅在身形发育上要靠母体供给精微物质,而且在心神发育上也随时受到母亲的影响。因此,母亲必须注意不要把不良的信息传递给胎儿。

宋代陈无择说得好:“一月,不可纵怒;二月,不可惊动;三月,不可纵欲和悲哀;四月,不可劳逸;五月,不可妄想及饥饱;六月,不得杂食及针灸其经;七月,不可忧郁叫呼、触冒烦躁;八月,勿食燥物;九月,不可怀恐及房劳。”

怀孕妇女在注重胎教的同时,可别忘了适度释放心理压力。英国医学研究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压力过大,胎儿出生后心智问题、忧郁、胆小的机率将比低压力妇女高。妇女怀孕期间,情绪压力越大,对胎儿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严重,如与配偶争吵、遭受肢体暴力等。面临高压力的孕妇会分泌大量荷尔蒙可体松,若婴儿长时间处在充满大量可体松的胎盘和羊水中,出生后18个月的平均智商,比低压力孕妇所生的婴儿低,成长后的性格也容易紧张、忧郁和胆小。

建议伴侣们提供贴心的照顾,减轻妇女的情绪压力,以免影响婴儿未来的成长;准妈妈们自身也要学习以轻松的心情面对压力和挑战,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与心境,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如此胎儿禀气纯正,有助小儿良好气质与性格特征的形成。

2.婴儿期宝宝的情绪调节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1岁这一时期。应从婴儿的精神卫生出发,选购一些声、光刺激较强的玩具。在色彩上,可选择颜色鲜艳的玩具,如红色对幼儿(婴儿)更有吸引力;又如摇铃铛,能引起幼儿(婴儿)的注意,以锻炼他们对声音的反应能力。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乳汁在生理上是丰富的养料,在心理上是温暖的阳光,母亲将小孩搂在怀中,时时摇着哄着,给宝宝以母爱,有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形体动作的锻炼,也对促进幼儿(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很大意义。婴儿期应在大人扶助下,作一些被动性锻炼,包括学坐、练爬、学站、习步等。

当宝宝出现腹痛、头痛、呕吐、嗜睡等现象时,有时候并非因为疾病,而是因为情绪出现了问题。宝宝的小情绪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很多父母都为读不懂宝宝的小心思犯愁,也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去应对。其实宝宝是有自己独特的情绪密码的,只要我们把握他情绪发展的密码,就可以破解宝宝总在变脸的心情。

1)2~3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这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开始有社会性的需求,他的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需要。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抚,有了玩的要求。当看到父母亲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愉快地朝着面前的人微笑。

给父母的建议:当宝宝处于这个年龄段时,父母要适时地满足宝宝的情绪需求,多面对面地逗他玩耍。和宝宝交流时,要尽量让他更多地看到父母和其他家人的脸部表情,并且跟宝宝交流时,尽量面部表情丰富些。多抚摸拥抱宝宝,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感体验,帮助他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情绪。

2)3~4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这个月龄的宝宝有了愉快的感受,开始懂得表达愤怒和惊讶等情绪,特别渴望能够获得大量的拥抱和交流。开始区分家庭成员,当父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甚至试图通过微笑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给父母的建议: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尽量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宝宝,让他体验到与更多人玩耍的乐趣。当宝宝试图以微笑吸引父母的注意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3)4~6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随着手的动作的发育,这个月龄的宝宝逐渐喜欢上了摆弄东西,并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他的活动受到限制,他会很愤怒,并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宝宝会经常“哈哈”大笑,当家人呼唤他的名字时,他能做出反应,并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当然,他的情绪转化也非常快,刚刚还在哈哈大笑的宝宝可能会突然因为某件事情而变脸,并向父母高声抗议。如果有陌生人到来,他们会立刻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和紧张感。

给父母的建议:父母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他抓握的玩具,让他抓着玩耍,以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绪体验,为培养他乐天的处世态度打下基础。当宝宝哭闹时,父母要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是不要让他养成以哭闹来吸引父母注意的习惯,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多花点时间和宝宝一起玩耍,多观察他,通过观察了解他的需求,并在他有这种需求的表现时及时给予满足。

4)6~8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半岁后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幽默感和强烈地融入周围社会环境的愿望,他开始主动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表情,以此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宝宝开始区别对待陌生人和抚养人,表现出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特别依恋。当离开妈妈或其他抚养者时,他会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与陌生人接触时,他开始有怕生的表现。

给父母的建议:父母要尽可能多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和不同的语调来帮助宝宝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跟宝宝交流时,表情要尽可能更丰富些,适时地将当时的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父母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需求,不要为了担心他变得黏人而故意“疏远”他。这个时候给予他更多的宠爱,能更好地帮助他建立安全感。

当宝宝跟陌生人相处表现出怕生的情绪时,不要为了急于改变他而强迫他跟陌生人打交道,而要给他时间慢慢去适应陌生人。

5)8~10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个月龄的宝宝学会了大声喊叫。他开始期望博得周围人群的赞赏,并因此乐于为周围人群做一些小小的表演。很多曾经让他非常入迷的游戏,他已经厌烦,因此,当父母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显得比较“冷漠”。

给父母的建议:当宝宝乐于表演的时候,要对他的表演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宝宝对表演没有兴趣的时候,不要强求,给他足够的自由去表现自己,才能带给他愉快的体验。可以多跟宝宝玩一些表情游戏,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各种情绪。

6)10~12个月宝宝的情绪密码

这个月龄的宝宝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欢的人和玩具上。对陌生的场所或陌生的场景已经有了恐惧感,他会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表情,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自己的某种情景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可以尝试。他的小脾气越来越大,并开始依赖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给父母的建议:多带宝宝外出玩耍,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宝宝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习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对待他,不要以吼叫对吼叫来跟他对抗。当宝宝去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时,只要不是确实危险的事情,父母那种大惊小怪的表情就不要露在脸上,多一些鼓励的表情,能让他变得更加勇敢。

3.幼儿期宝宝的情绪调节

是指从1~4岁的时期,要尽早让幼儿掌握语言。《育婴家秘》里说:“遇物则教,使其知之。”1岁到1岁半是正式开始学话阶段,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阶段。当孩子能初步辨别事物之时,要结合具体的事物让其识别,说出名称。孩子好奇、爱发问,父母对此不应怕麻烦,而应该通过解释和讲故事等形式,增长他的知识。在孩子不听话时,亦不要用老虎、猫、狗等吓唬他,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胆小、畏缩、孤独。

游戏是小儿最喜爱的活动,既能促进体格的发育,增强体质,又能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使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得到健全发育。

《古今医统》说:“有识之初,便当诱其正性。”此指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其中大人须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若父母言语粗鲁,孩子亦容易出口伤人;如果父母动辄大喊大叫,孩子也往往大哭大闹。

1)1~2岁宝宝的情绪密码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有了简单的同情心,他的同情心看起来比较“泛滥”,因此,看到别人笑,他会笑,看到别人哭,他也会哭。这种情绪的产生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对宝宝将来的社交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宝宝还发展出惊奇和害羞的情绪。当他看到新奇的事物时,他会感到非常惊奇。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理解熟悉与陌生环境的差异,对生人感到害怕而且更加黏人。在这个年龄段,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让他等待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给父母的建议:从宝宝1岁开始,父母就可以逐渐培养宝宝的同情心以及对新事物的兴趣,同时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他更广泛地接触周围环境和人群,更多地融入社会,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当离开宝宝时,要明确地告诉他你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当你回到他身边时,要给予他一些特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s/11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