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按穴+吃药+针灸试试中治疗头痛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多种急、慢性疾病,如眼、口、鼻等头脸部病变和许多全身性疾病都可出现头痛,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常见于西医学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头部相联系,因此,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致使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等,都可致使头痛。
医生简介:王树东,医学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工作,从事针灸推拿、运动损伤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理事、辽宁省针灸学会委员、辽宁省养生康复学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针刺机理及运动损伤病症的诊断和医治。善于运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医治中风、失眠、抑郁症、月经不调、痛经、头痛、耳鸣等内科疾病;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滑囊炎等疾病,在针灸联合针刀医治球肘、腱鞘炎等病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8月21日辽沈晚报《花样夕阳》专版
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依照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前额痛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1.外感头痛
主症:头痛连及项背,病发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紧,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头痛病发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兼见头胀痛眼花,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为肾虚头痛;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血虚头痛;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脉细涩,为瘀血头痛。
针对不同类型头痛
药方也不同
1.外感头痛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方药:风寒型可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型可用
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型可用羌活渗湿汤加减。
2.内伤头痛
①实证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方药:肝阳上亢型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阻络型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络型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②虚证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方药:血虚型可用八珍汤加减;肾虚型可用大补元煎。
这些穴位都在哪里
教您几招简单定位
百会:头部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太阳:眼外角外侧,距眼外角约1横指。
风池:耳后乳突尖端稍内上方凹陷处,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头维:以手指触及额角发际前上部,咀嚼或咬牙时动处是穴。
印堂:在额部,两眉头之中间,向下正对鼻尖。
大椎:颈部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
攒竹:从眼内角向上推,眉端有凹陷处。
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外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或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内庭:在足背二、3趾交叉正中略后一点儿(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率谷:将耳廓向前折,耳尖直上二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外关:腕背横纹中点直上约两横指处,与内关相对,用力按压有酸胀感。
足临泣:小趾向上翘时可看到一条肌腱,为第五趾长伸肌腱,在肌腱的外侧取穴。
天柱:取座位,触摸颈后部,有两条大筋(斜方肌),在该大筋的外侧缘、后发际缘可触及1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后溪:仰掌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崛起,其尖端处即是。
申脉:在踝部,从小腿外侧高骨(外踝尖)垂直向下可触及1凹陷处取穴。
阴陵泉:座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方曲折之凹陷即是本穴。
风门:大椎穴往下推两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两横指(食、中指)处是穴。
四神聪:在头顶正中,先去百会穴,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相距1寸取穴。
内关: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中点直上约两横指处,与外关相对,用力按压有酸胀感。
太冲:由第一、二趾间交叉处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交叉处上二横指)处即是本穴。由第一、二趾间交叉处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交叉处上两横指)处即是本穴。
太溪:由足内侧高骨(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的中点)即是本穴。
侠溪:足背部,第四、5脚指交叉处稍后方取穴。
丰隆:座位屈膝,膝横纹与外踝高骨(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距胫骨外侧缘两横指(中指)处是穴。
血海:屈膝,以左手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第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膈俞:取座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外侧约两横指处取穴。
三阴交:在内踝高骨(内踝尖)直上约四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
肝俞: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下推两个椎骨,即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旁开约两横指(食、中指)处是穴。
脾俞: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下推四个椎骨,即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旁开约两横指(食、中指)处是穴。
肾俞:座位,身体两侧高骨(髂嵴)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四腰椎,向上推两个椎体,即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旁开约两横指(食、中指)处是穴。
悬钟:在内踝高骨(内踝尖)直上约四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
静观正念减压显著 改良乳腺癌生存者广泛症矽肺是怎么回事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