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内科急诊之一。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既是颅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内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内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疾病分类
临床上根据头痛起病方式可分为: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HeadacheDisorders2ndEdition,ICHD-II)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primary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secondary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发病原因
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
l感染
颅脑感染或身体其他系统急性感染引发的发热性疾病。常引发头痛的颅脑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颅内寄生虫感染(如囊虫、包虫)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
l血管病变
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
l占位性病变
颅脑肿瘤、颅内转移癌、炎性脱髓鞘假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
l头面、颈部神经病变
头面部支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头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引发头颈不疼痛。
l全身系统性疾病
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引起头痛。
l颅脑外伤
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l毒物及药物中毒
如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l内环境紊乱及精神因素
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神经症躯体化障碍及癔症性头痛。
l其他
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发病机制
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颅内痛敏结构包括静脉窦(如矢状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颅底硬脑膜、三叉神经(Ⅴ)、舌咽神经(Ⅸ)和迷走神经(Ⅹ)、颈内动脉近端部分及邻近Willis环分支、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丘脑感觉中继核等;颅外痛敏结构包括颅骨骨膜、头部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头颈部肌肉和颅外动脉、第2和第3颈神经、眼、耳、牙齿、鼻窦、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机械、化学、生物刺激和体内生化改变作用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均可引起头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颅内静脉和静脉窦的移位或受牵引,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颅、颈部肌肉痉挛、炎症刺激或创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刺激,颅内压异常,颅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投射系统功能紊乱等。
病理生理
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
中医病因学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内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
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二)别缓急:急性感染性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凡伴颅内压增高者及血管性头痛,起病较急。而颅内占位性病变,起病较缓,且呈进行性加重。
(三)分性质及兼症:神经性头痛较剧烈,呈电击样或刀割样的放射性疼痛,但持续时间较短,可短至数秒至数十秒,频繁发作。血管性头痛多有跳动感,其中偏头痛类多为突然发作性头痛,较剧,可自行缓解,易复发并伴无痛间歇,不留后遗症,往往有先兆症状,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性头痛),多为全头痛,持续痛,呈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常伴眩晕、沉重或压迫感,早晨较重,有高血压病史等,颅内压增高者多剧烈头痛,持续不解,咳嗽、喷嚏、低头、屏气用力时、或晨间、疲劳后加重,大多为全头痛,常伴进行性加剧的恶心、呕吐,呕吐为喷射状,双瞳孔可不等大,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
(四)重视体征:要重视全面的内科检查,应详细体检;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尤其头颈部及颅神经检查,对阳性体征的分析,推断病变部位;还要注意五官、口腔、精神等专科检查。
(五)必要的辅助检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客观条件,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内科的三大常规、血沉、血糖、尿素氮、肝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内分泌功能、脑脊液等;怀疑为颅脑疾病者,应行脑电图、脑CT、脑血流图、颅脑X线拍片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此外,要了解既往史,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月经情况、嗜好及家族史。
诊断
头痛诊断依据患者头部疼痛部位即可诊断。在头痛的诊断过程中,应首先区分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原发性头痛多为良性病程,继发性头痛则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任何原发性头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基础之上。头痛病因复杂,在头痛患者的病史采集中应重点询问头痛的起病方式、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头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有无前驱症状,及有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头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等。同时,为更好鉴别头痛病因及性质,还应全面了解患者年龄与性别、睡眠和职业状况、既往病史和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毒史和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对头痛发病的影响。全面详尽的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头颅、五官的检查,有助于发现头痛的病变所在。适时恰当的选用神经影像学或腰穿脑脊液等辅助检查,能为颅内器质性病变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
1.外感头痛:一般外感头痛,属时病、热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颅内感染性疾病等),必伴有各种时病的其他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头痛因病而新作,伴畏寒、发热、头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证多属实。风寒头痛者治宜疏风散寒、解表止痛,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头痛者治宜疏风清热止痛,方用川芎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者,治宜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2.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头痛较轻。往往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发时止,绵延难愈。证有虚实之辨。肝阳头痛者,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虚头痛者,治宜益气、升清,方用顺气和中汤加减。血虚头痛者,治宜滋阴养血,方用加味四物汤加减。肾虚头痛者,治宜补肾填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痰浊头痛者,治宜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
附:其他疗法
1.药物外敷法:川芎3g、白附子3g、葱白15g,混合捣成糊状,取黄豆粒大,摊在小圆形纸上,贴太阳穴,约1小时左右取下。
2.体针疗法:选合谷、太阳、头维、风池、委中、太冲等。撮插捻转、强刺激,然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l次。
3.梅花针疗法:取太阳、印堂、风池、天柱、攒竹、上星,一般每穴扣刺5~8下。
4.穴位注射疗法:2%普鲁卡因2~4ml或维生素Bml作大椎、风池或痛点注射,每周2次,4次为1疗程。
5.耳针疗法:取枕、额、皮质下、神门,针刺并留针20分钟。
6.离子导入法:用5%白芷溶液,常规直流电离子导入,前额衬垫阳极,枕部为阴极,电流3~5毫安,治疗时间为25分钟,每10~15次为1疗程。
西医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