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头痛这些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头绪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导致的以头疗疼痛为首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的分类
神经性头痛发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大多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的,其次也与性别、年龄、劳动方式及性格等有影响。近年来神经性头痛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医生对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诊断、鉴别、治疗和康复等临床问题进行 中医对神经性头痛的病因主要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感触外邪。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触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伴寒、湿、热邪上袭。
2、情志郁怒。
长期精神紧张郁闷,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格暴逆,恼怒过分,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雍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
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头绪失养而痛。
4、内伤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落,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本,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
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经不通气不畅“血气不通,百病乃变化而生”,调节五脏六腑、疏通经络、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正常的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气血阴阳之间协调平衡,进一步激活并巩固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为依据,结合个体差异,进行全面协调脏腑功能,调和阴阳气血,纠正机体免疫、内分泌紊乱失衡状态,使人体内环境恢复平衡,快速修复受损神经,打通经络,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最大程度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科学评估,精准医疗
该方法通过全面的西医检测,综合各种数据对神经病变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对患者预后做出客观判断和预期,通过对患者的个体化分析,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给出最优化、最精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内外同治,标本兼治
该方法运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同时施治,采用综合模式,通过中药内服、电磁穿透、神经细胞激活、物理取穴、离子导入、穴位投入给药、激光针灸、修复神经传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外综合治疗,内服外治双重作用快速修复受损神经和打通局部经络功能,改善神经外围气血,消除内外症状,从根源上达到修复、通络、标本兼治目的。
验方
刘寿年:救脑汤录自《辨证录》,余临床加减运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甚好,而对于其它顽固性头痛亦有良效。
自年5月至年4月,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顽固性头痛80例,多在服药3-6剂后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伴头胀目赤者,加双钩30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气虚神疲者,加生芪15克、党参12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各15克;久痛不止,瘀阻脉络者,加水蛭3克、蜈蚣3条、全虫5克;寒呕者,加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生姜5片;热呕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
--《千家妙方》上册
叶怡庭:芍药牡丹汤治疗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证明,效果颇为理想。
生白芍3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川芎6克桃仁l0克红花6克菊花10克钩藤12克
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
神经性头痛中医辨证方药
神经性头痛是因生活不规律、烟酒无度、睡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中医五绝网为您介绍一则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供您参考:
处方:川芎6克,白芷6克,细辛3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蔓荆子10克,蜈蚣2条,藁本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1疗程,服用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1疗程,服用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功效:散风清热,通络止痛,平肝熄风,用于风热上扰清窍,清阳被遏之各种头痛,不论头痛新旧部位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可获良效。
本方为清上蠲痛汤变方,该方出自明朝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以散风清热,通络止痛立论。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巅顶之上唯风能到,祛风之药有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白蒺藜、葛根等;头晕头痛,因于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者应酌加疏散内风之剂,如天麻、钩藤、白僵蚕等;受外伤瘀血阻络者加丹参、制乳香、制没药、红花等活血化瘀药;顽固性头痛久病入络者加虫类搜风通络药,如蜈蚣,僵蚕、全蝎、地龙、土鳖虫、蝉衣等;脾胃亏虚,清阳不升,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者加升麻、柴胡、葛根、桔梗等升阳举陷药;低血压等心脑肝血不足者加党参、白术、黄芪、麦冬、五味子等益气滋阴药;痰湿阻络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白芥子等祛痰药;如使用本方头痛未能减轻者,医院检查头颅CT,排除脑瘤等器质性病变。
神经血管性头痛辨证
[辨证方]
1、寒证
赵学敏:截头风,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便愈。
香白正75克(炒)川苔(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30克
上药为末。每服3克,细茶薄荷汤调下。
--《串雅内编》卷一
张泽生:冒风或屡感风寒,客于脑腑,头痛屡发,病程较长,余常用
川草乌各6克(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18克,僵蚕18克,生甘草9克。研细末,分6包,每日1包,饭后清茶调服。曾治此类头痛10余人,诸药未效,投予上方1~2剂即愈。
--《名老中医医话》
许叔微:硫黄丸,治头痛。
硫黄60克(研细)硝石30克
上水丸,如指头大。每服3克,空心腊茶嚼下。
予中表兄病头风20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就求之,得10丸,日服1枚。10余日,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滋取鱼酒令您食,云服此药10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
--《普济本事方》卷二
2、热证
王昆山:防风芍药白正汤,余在临床已应用数十年,结合具体病人,若能适当辨证加减,效果甚为满意。除血管性头痛外,其它各种头痛症,亦可收到较好疗效。
防风30克生白芍30克白芷15克细辛3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薄荷10克蔓荆子15克生石膏30克连翘15克红花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前额痛甚,加入葛根、升麻;左侧痛甚。加入柴胡"、黄芩;右侧痛甚,加入藁本、独活;后头痛甚,加羌活、麻黄;头顶痛甚,加胆草、珍珠母;头晕者,加入怀牛膝、夏枯草、黄精;伴失眠者,加入柏子仁、枣仁;伴多梦,加入夜交藤、合欢皮;伴烦躁不安,加入竹叶、莲子心;伴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草豆蔻。
--《千家妙方》上册
陈修园:贴头痛风热病秘方。
大黄朴硝等分
为末。用井底泥捏作饼,贴太阳穴。
--《医学从众录》卷四
3、虚证
夏度衡:四味芍药汤加味方是余多年来治疗因肝风上扰所致的头风、颜面痛、偏头痛、牙痛的一个有效方。
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葛根15克生黄芪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千家妙方》上册
凌晓五:育阴潜阳汤,治血虚生风,半边头痛,痛甚损目,目起翳障,潮热口苦,心悸眩晕。
西洋参6克甘菊蕊9克丹皮12克玫瑰花6克制首乌15克当归身9克石决明24克冬桑叶9克(炒)蔓荆子6克东白芍12克朱茯神15克
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王冠军:后脑疼方,治后头疼痛。
当归12克山萸肉12克川芎9克生地9克白芍药9克玄参9克枸杞9克肉苁蓉9克玉竹6克天麻6克辽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头胀重有肝阳上亢、脑充血兼症者,加赭石、石决明(均先煎);头晕偏重者,加钩藤(后下)、菊花;失眠多梦,心悸重者,加枣仁、龙骨、夜交藤;健忘重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兼气虚,见气短、汗出较多者,加黄芪、党参、浮小麦;兼咽干口燥者,加石斛、麦冬;虑其久服碍胃者,加砂仁。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4、实证
陈士铎: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症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至半边头痛也。其痛时轻时重,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方用散偏汤。
白芍15克川芎30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白芥子9克香附6克甘草3克白芷1.5克
水煎服。毋论左右头痛,1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辨证奇闻》卷六
杜雨茂:巴霜散外用,治痰涎壅盛,阻滞经脉所致血管性头痛。
巴豆15克百草霜3克
将巴豆去外壳,同百草霜共制如泥膏状,收瓶密闭备用。用时取药泥如黄豆大,平摊于痛点中心部位(如此处有发,可将头发剪去),再取红枣l枚,剖开去核,使其枣肉面复盖药泥之上,勿使移动,后用绷带包裹固定,2~3小时后,即可将药泥取下,如局部皮肤起泡,乃为佳象,不必担心;如泡已溃,可涂少许紫药水防止感染。若必要时可隔3~5日再用1次。痛点多时,可先取最痛之点用药,后用它处。孕妇、体虚者忌用。不可入口、眼。
--《千家妙方》上册
[食疗方]
王怀隐:石膏茶,治伤寒头疼烦热。(热证)
石膏60克(捣末)紫笋茶(碾为末)适量
上以水1中盏,先煎石膏末9克,煎至5分,去滓,点茶服之。
--《圣惠方》卷九十七
李梴:黄牛脑子酒,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虚证)
用牛脑髓1个,薄切,白芷、川芎末各9克,同入磁器内加酒煮熟,乘热服之,尽量一醉,睡后酒醒,其疾如失。
--《医学入门》卷三
李梴:鹅酒,治头风痛(虚证)
用飞鹅1只,去毛、翼、肠杂,以防风克装放入腹内,缝合,以黄泥固济,炭火煅,去烟存性,取出为末。每6~9克,热酒下,汗出即愈。
头痛散组成
川芎15g,天麻10g,细辛10g,白芷10g,田七10g,葛根15g,白芍20g。
功效
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治疗各种慢性头痛,偏头痛,如现代医学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用法
药物低温烘干。粉碎成细未。过细目筛。日服3次。每次3g。温开水冲服。孕妇慎用。
加减
巅顶痛剧者加藳本10g。
头两侧疼痛甚者加柴胡10g。
颈项痛者加羌活10g。
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茋10g。
血虚者加当归10g,首乌15g。
腰酸膝软,头痛且晕者加熟地12g,怀牛膝10g。
痰多稠粘者加法半夏10g,胆南星8g。
睡眠欠佳者加炒栆仁20g,合欢花15g。
胃纳差,便溏者加怀山药15g。
方药及用法:细辛4克,生石膏20g,炙全蝎4g,白僵蚕10g,白附子6g,红花6g,天麻8g,石决明15g(先煎)。水煎分2次服。
主治: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另方:方药及用法:细辛4克,生石膏20g,炙全蝎4g,白僵蚕10g,白附子6g,红花6g,天麻8g,石决明15g(先煎)。水煎分2次服。主治: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