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ldquo死亡rdquo或许只是

在医院工作,见多了死亡,听多了生离死别,人就变得麻木了,也许因为离开的是陌生人,才会无动于衷,对于亡者来说,也许是种解脱,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却是莫大的痛苦,无尽的思念,缠绕他的余生,恨不能陪他(她)一起到最后。

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摆上台面上来讨论过。或许,死,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多少是一个令人忌讳的字眼。也正因此,纵观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关于死亡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于,当保险公司人员诚意向我们推荐一些与死亡有关的险种时,我们几乎条件反射般怒目而视,然后拒之于门外。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鸵鸟精神吗?

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脑死亡为识别标志。

人----怕死吗?

人,天生就有一种对活着的渴望。

在死亡面前,所有曾经令人为之疯狂的东西:金钱,权利,享受……都将失色。

所以,一般情况下,没人想死,即使他可能活得很辛苦,甚至痛苦。自杀者永远是极少数。

可能有人认为,年纪很大的人,一般来说是把死亡看得很淡的。毕竟他们已活了许久,该做的已经做过,也没什么好牵挂的了。

但是也许年纪越大的人,往往就越怕死。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死亡,就越来越感受到它的可怕。缓慢到来的死亡,才是最可怕的。

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注定了难逃一死,也就是说,生与死,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命题,我们从来只重视生的欢乐,却从来没有正视过死的心理问题。

然而,不谈“死”,死就不存在吗?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来不谈如何直面死亡。好像,人类所有的死亡,都是意外,都是一刹那的事儿,没有现在进行时,只有将来时和过去时。

从你出生的第一天,在给你生命的同时,就把你一步步引向死亡。你的每一天都向死亡迈进,而最后一天到达终点。——蒙田

年轻的人,思想中还保留着一些冲动,在一些事情突然发生时,也许会认为死是更容易的,并没有那么可怕。也许会认为怕死是一种耻辱,轰轰烈烈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而老年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思想中的棱角,早已被漫长的岁月磨平。他们已不再追求大起大落,平静无波的生活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他们不介意生活的乏味,他们深深地理解能活着是多么美好。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时,恐惧有用吗?既然不能回避,那么,直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

中国人特别怕死亡,甚至家都不愿与墓地隔河相望。纵观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关于死亡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西方人则不一样,很多墓地旁就是住宅或别墅。西方人和我国佛教一样,认为死亡就会有美好的天堂等他。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麽,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医患共同体

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死亡不必觉得悲哀恐惧;关键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何面对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互取代,只能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听到死神的脚步,有的人惊惶失措,有的人视死如归,有的人澹定沉着......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死亡,但我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少留遗憾。

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提高生活品质;

正确面对死亡;

工作中多交友

无论男女,当他们感觉工作中孤立无援时,很容易产生抑郁,同时,在工作单位多交朋友可以降低工作带来的压力。

传播宽容

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乐趣、多了一点欢乐。在宽容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宽容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学会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无声无息地忘记,经过一次,就长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烦恼需要默默地承受;历练一次;就丰富一次。

储蓄友谊

靠得住的友谊是今生最温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如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笔,那么,从现在用心去储存还来得及。

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参加完葬礼,总会涌起一些感慨;当我们大病初愈,总会有万般珍惜。感恩的心一定要时时保留,它不仅让你怜惜身边事物,还能平抚欲望和争斗,甚至幸福的感觉也往往源自于此。

热爱工作

尽管它不像喝茶、聊天那般惬意,但它检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得以让我们体现价值及获得成就。一定要全心爱它,毕竟它让你大半生有事做、有饭吃。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勤于学习

读书和学习都是在和智慧聊天,每年至少要读五十本书,它不仅保证你的记忆力、感悟力,还能让你维持个性魅力,这可是练瑜珈做美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享受运动

善用时间运动、享受自然。你的体重就不会因懒惰而上涨,你的容貌也不会因岁月而减少生动,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保存青春、快乐与健康。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所有的病都可能治好吗?

——

美国的撒拉纳克湖畔静静伫立着一块墓碑,那是特鲁多博士的坟墓。墓志铭被无数人传阅:“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翻译成中文简洁而有力:偶尔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治愈很难,但是我们一直在做;帮助很平常,我们从未停下脚步;而安慰,是我们能够给予最平凡而有效的能量。

“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大约只有10%的病人幸运地找到了病因,并且得到恰到好处的治疗得以康复。对于其他的病人,医生能做的也就是对症治疗和安慰。”

“很少有病是能够真正治好的”,这是每个医学工作者都知道的观点。

所以现代医学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自己的抵抗力才是最根本的。

不能治愈疾病就认为现代医学一无可取。事实上,能发现这些病,阐明很多疾病的病理学机制,就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

不能治好病不是因为现代医学很“废”,而是因为人体实在是太精妙,自然实在是太深奥了。

那些把医学发展说得多么高精尖、多么正能量的话,千万别太当真,主要是用来给救治无望的病人进行慰抚的。

不要太笃信医学,更不要把医生当神,所谓“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话是用来裱在锦旗上或贴在电线杆上的。

举个例子

医院看病,说:头痛

你觉的只是一个小病,而医生会考虑的东西是这样:头痛的持续时间,具体部位,疼痛特点,疼痛性质,头痛的伴随症状等,需要考虑的疾病有: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出血,脑梗死,高颅压头痛,低压颅内压头痛,癫痫性头痛,神经官能症,脑外伤,代谢性头痛,还有很多……

---------------

那么医生看病靠什么?为什么我们一个看似很小的病却经常治不好的原因。说白了,医生也是靠推断,只不过是另外借助了一些现代诊治手段。今天这个医生推断正确,并帮你治好了这个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不等于他就是神医。明天他可能给另一个人看病时推断错误,将一个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小儿发热也诊断成了上呼吸道感染。那样的结果就不是治好,而是加重病情。

啊!这也太简单了吧?

是的,要不然为什么医生那么强调一个“临床经验”呢,也许经验更丰富的医生推断正确的机率相对来说更大一些呗。

有的疾病的病因多达几十种,难以分析出正确病因,也就很难对症下药,所以绝大部分患者是无法根治的。

那么,现代医学真的不发达吗?

答案就是:确实很不发达。

现代医学的特点:

1、目前医学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

2、医学将来的发展亦将极其缓慢;

3、人类对病毒基本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得上是束手无策;

4、医学作用的主要对象是群体和种群,而无法在意个体;

5、医学是一种产出/投入比极小的一门学科。

说白了,现在医学的发展,艰难而缓慢,每一步都是摸着尸体过河。

医生的培养周期有多久呢?

读医学本科要5年,现在一个本科学历的医生显然是拿不出手的,基本普及硕士博士了。那意味着最少读7—10年,30几岁才刚刚步入工作,而没有1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也是难上台面的…直至50岁后,有了10多20年临床经验的时候,才马马虎虎算个体面的医生了吧,但干不了几年不就退休了吧?而且到这个年纪还能不能跟得上最新的医学理论都是问题了。至于偶像剧里那些20几岁、帅气爆棚的医生,还俨然医学权威一般,显然就太扯了。

生命无比神奇,但生命亦是如此脆弱,当疾病无情降临时,我们瞬间茫然无助,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医生。但有时你不得不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医生也无能为力。

一名合格的医生是需要培养周期的,是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培养的,其中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我们要容忍失败,医患在治疗疾病的问题上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战胜疾病。当然医生也是人,当医疗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医生考虑的问题就不单单是治疗了,还需要考虑绩效,否则无法养家糊口。

所以,希望有些患者尽量把到口的脏话先咽下,让医生建立治病救人的信心;把手里的钢刀先收起来,给医生一条活路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培养一名医生的成本是很高昂的。让我们建立医患共同体,携手同心,共同战胜病魔,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必须警醒,对于疾病,“防”永远大于“治”。任何时候还是要相信医学,因为医学倡导的就是预防为主。没病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有病的时候才能坦然面对。平时注重保养,坚持锻炼,营养搭配,作息规律,培养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

死亡或许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一种“信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s/9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