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大寒养生最佳时

古人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是立春,气温回暖,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河流的坚冰犹在,但是厚厚的冰层下面,已经有了融化的迹象。

岁月流转,大寒是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的节点,是酷寒的结束,也是新生的开始。

古籍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如此寒冷的天气,寒气可谓是“无孔不入”。大寒重在防寒保暖,如何做好防护保健呢?

1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始乳: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农历),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2

大寒习俗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

吃消寒糕

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吃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

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3

大寒养生

保护头颈部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汇聚,是整个人阳气最旺盛的地方。

颈椎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头颈部位接近心脏,皮肤较薄,血管较粗,均是人体散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

冬季出门可戴帽子、戴围巾并穿立领装,给头部保暖不仅能挡住寒风,也能防止头颈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也应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保护腰背部

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

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腰部与背部相连,后背是人体“督脉”循行之处,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在天气好的时候,可经常背对太阳而晒,身体吸收到的阳气能最快运送到全身,全身都会舒适通达。

若是天气不好,也可在室内双手搓腰至发热,能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有强壮腰肾的功效。

保护腹部

中医有云“背为阳,腹为阴”,腹部阳气最少,易让寒气入侵,也就容易受凉。

一旦腹部受凉,会引起胃脘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易出现痛经、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宫寒症状。

此外,肚脐位于腹部,对外部刺激最敏感,是万万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内衣着不多的时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

还可以多按摩腹部来提高人体自身的驱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驱寒、固气、通阳。

防心肌梗塞

气温下降尤须护心护脑,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因此,冬季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室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至21℃,以防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难以适应,也容易诱发疾病。

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

防哮喘

大寒时节气温较低,人体肺气较弱、肾阳渐衰,人体抵抗力较弱,便会让空气中的寒气侵袭呼吸系统,从而刺激哮喘发作。

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重点在背部保暖。

肩背部有一风门穴,位置正对应两肺叶,对肺的影响非常大,哮喘患者千万不要让背部受寒,即使天气炎热时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

平时应适当按摩风池穴,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哮喘最初也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预防感冒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几率。

防寒痹

寒痹俗称冷风骨痛,这种骨痛逢寒加剧,遇热则痛减,是由于受寒令气血凝滞,受阻不通才会引起疼痛。

面对此症时应注重温经散寒,除用热水袋、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风湿骨痛丸。

防胃病

胃病在冬季极易复发,这是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严重者会致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日常应注意胃部保暖,可多穿一件背心保护腹部;饮食上应少吃多餐,选择清淡温软等易消化的食物,戒除饮酒,防止胃病发作。

4

大寒饮食养生

饮食方面,仍要强调热量的充足,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

但大寒已近初春,因此在进补时要开始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大寒时节易发感冒的节气特征,适当多食温散风寒的食物。

生活中较常见的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作用的食物有:生姜、紫苏叶、辣椒、花椒、桂皮等。

例如:生姜红糖水对于治疗寒热感冒有较好的疗效。

姜蜜饮

原料:大米、姜各50克。

制作:

1、将姜洗净后去皮取汁。

2、锅中加适量水,放入大米以大火煮开,慢火熬煮成粥。

3、加入姜汁、搅拌均匀即可。

养生功效:可治疗头痛、头晕、胃中实热、吐逆心烦、不下食饮等症。

5

运动养生

大寒时节应选择阳光较好的时候,适当到户外运动。此时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

可选择慢跑、登山、太极拳、打球等方式,但要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以免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

另外,也可试试大寒养生功。

此功法载于《遵生八笺》,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单腿跪坐于地板或床上,即一腿前伸,另一腿跪在床上,前脚掌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上体后仰,以两臂分别在身后左右侧撑地,指尖朝向斜后方,身体重心后移,再前移。

两腿互相交换进行,左右各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

6

大寒多按三个穴位

百会穴——能降血压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期门穴——疏心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

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

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太溪穴——滋润补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

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

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37℃左右,人体最佳适宜温度。水位没过脐部

  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浸泡时身体自然出汗,是湿气排出体外的表现,浸泡时感觉冷,是体内的风邪排出体外的表现。

  第三是按摩,药浴以后要结合扶阳一起,效果最佳。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药浴时切记需要根据体质不同配不同的茶饮。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y/1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