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常见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医院)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7岁、间断性发作右侧头痛15年,加重2天。头痛呈胀痛、偶感右侧跳痛、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伴鼻塞、流泪、精神不佳、无视物不清,伴有恶心、睡眠无改善。口服非甾体镇痛药改善不明显,发现吸氧可改善,多次住院治疗好转(方法?)n重点提出疾病特点;相关的辅助检查n明确诊断、重要的鉴别诊断、治疗思路、微创治疗的特点《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共分三大部分、14类。第一部分为原发性头痛:有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他原发性头痛第二部分为继发性头痛:有归因于头和(或)颈部外伤的头痛第三部分为颅神经、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及其他头痛常见的头痛:1、偏头痛2、紧张性头痛3、丛集性头痛4、颈源性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migraine搏动性痛或胀痛n前驱症状:n先兆症状:n头痛症状:n后遗症状:偏头痛症状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使头痛加重。发作时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分期:四期n前驱症状:在偏头痛发作前一天或数天,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如怕光、怕吵、情绪不稳定、困倦等。n先兆症状:主要是视觉症状,如眼前闪光、冒金星、水波纹、城垛形、视野缺损等,持续约20-30分钟。有少许病人只有先兆而不头痛。n头痛症状:在先兆症状消失后出现剧烈头痛,位于一侧,呈搏动感、烧灼感,逐渐蔓及全头部,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小时。n后遗症状:发作中止后,病人感到疲劳、无力、食欲差,但1-2天后就好转四、偏头痛诊断及辅助检查n1.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不具特异性n2.脑血管造影检查:正常n3.脑脊液检查:通常是正常的,偶可淋巴细胞增高。n4.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C3等偏高。n5.血小板机能检查: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非甾体抗炎药有效)四、偏头痛的治疗n1.非甾体类、甾体类n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n3.颈2背根神经射频+阻滞术n4.周围神经电刺激二、紧张性头痛TensionHeadache紧张性头痛的原因1.有关紧张型头痛与肌肉收缩或血流量减少。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紧张型头痛的根本原因。因此,紧张型头痛肌肉疼痛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和偶尔或长期不平衡导致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脑神经递质已知的化学物质(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脑啡肽)参与。紧张性头痛症状1.弥漫性压力或紧张感2.双侧,额部或位于枕部并辐射至颈肩区。3.疼痛的强度通常是温和的,不伴有偏头痛的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或声音或光线的敏感度。辅助检查:全面的病史和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结和在其他方面的检查。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有正常的神经学检查结果,CT和/MRI排除其他原因。甲状腺功能研究,全血细胞计数,代谢指标检查。紧张性头痛的治疗1.枕神经阻滞2.帽状腱膜阻滞或肉毒素注射三、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丛集性头痛症状1.单侧、剧烈性聚集性疼痛2.交感兴奋性表现:脸部潮红、流泪、眼睑下垂及肿胀、瞳孔收缩、结膜充血、鼻黏膜充血、流鼻水等n发作时长30-分钟n上述典型症状发作超过3次n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治疗1、以麦角类止痛药物为主,但禁忌:包括心脏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2、吸氧可以缓解3、蝶颚神经节阻滞/射频治疗四、颈源性头痛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HS)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颈源性头痛的定义: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二、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进行分类:1、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2、肌源性疼痛: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三、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及发病机制(一)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1、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是由三叉神经及第2-3颈神经分布支配2、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3、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4、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1、2、3颈神经后支借交通支相连接形成神经环(或称为颈上神经丛,或Cruveihier后颈神经丛)。近年神经解剖学发现上部颈神经和三叉神经核团之间有联系。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系。(二)发病机制1、会聚理论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2、颈源性头痛的炎性机制会聚:头痛的发生是高位颈神经所支配的结构发生病损而引起的高位颈神经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过高位颈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高位颈神经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一种牵涉痛。病人头面部疼痛主要集中在额、颞及眶部,Biondi认为这是由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神经元的有序分布使三叉神经眼支与高位颈神经可发生最大程度的会聚。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由头颈运动或姿势激发的单侧头痛2.按压颈部引起头痛3.单侧头痛放射到颈部和同侧肩部或上肢鉴别诊断1、丛集性头痛:2、枕神经痛3、颈椎病治疗1、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肌肉松弛药、抗惊劂药、抗抑郁药和抗偏头痛药物。2、非药物治疗:推拿术、经皮神经刺激、按摩、物理治疗和牵引。3、微创治疗a.微创治疗b.阻滞疗法c.枕神经阻滞d.C2背根神经节阻滞射频治疗C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C3脊神经后支射频枕大、小神经射频电刺激治疗周围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颈2根神经节治疗解剖图正位、侧位显影周围电刺激n周围电刺激外科电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y/1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