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可能听到嗡嗡声、嘶嘶声、响铃声,或者像蟋蟀声、流水声其他噪音,有的人可能还听到与心跳同步的搏动声;它可以偶尔发生的,也可以间歇性发生或持续性存在。
这种主观感觉,通常难以被准确描述,可能一个耳朵或者两个耳朵感受到,也可能“感觉”在头内部或头部周围,甚至可以是一种遥远的声音。
当我们处于没有明确外界刺激条件下所感知到的异常声音,称为耳鸣。简单来说,它就是你听到的莫名来源且没有意义的噪音。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我们来了解一下“耳鸣”。
01
谁更容易被耳鸣“盯上”?
耳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调查显示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7%,65岁以上的发病率则达到33%,因耳鸣而影响生活质量者约占3.5%[1],它给这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的同时也常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焦虑、沮丧、抑郁等心理障碍。
02
耳鸣只与耳朵问题有关吗?
与咳嗽一样,耳鸣也是一个症状,既然是症状,背后的原因就可能是多样的。目前尚无标准统一的分类方法对耳鸣进行准确归类。
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文根据引起耳鸣的可能病变部位不同,将其分为: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耳鸣。
耳源性耳鸣
指产生耳鸣的病变部位位于听觉系统内。
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耳蜗、蜗神经、脑干及听觉皮层,其间任何位置发生的任何形式的病变都可能会引起耳鸣,比如要是有长期暴露在噪音中、正常衰老性的听力损失、被耳毒性药物损伤、某些耳内疾病(如梅尼埃病)等原因,就可能导致感音神经性聋及耳蜗毛细胞功能障碍或丧失,从而出现耳鸣。
非耳源性耳鸣
指一切与听觉系统无直接相关的疾病所引起的耳鸣,如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神经性疾病(如鼓膜张肌阵挛)、肿瘤性疾病(如副神经节瘤)、咽鼓管功能障碍,及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其他躯体疾病。
03
为什么耳鸣会持续存在?
有的耳鸣(多为耳源性耳鸣)无法通过对因处理解决掉,就会持续存在。
这是因为外周听觉系统出现损伤后,异常神经冲动会持续上传并刺激听觉中枢(脑干至大脑皮层),进而引起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改变和功能重组、使其发生可塑性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遭到损伤的听觉系统所传递的异常信号“改造”了大脑上的听觉中枢,而这种中枢化的改变被认为可能是耳鸣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04
出现耳鸣后怎么办?
出现耳鸣不意味着正发生什么了不得的疾病,不要太担心。有些轻微的一过性耳鸣的出现可能只是身体或精神处于不良状态的反映,要是通过有意识地改良生活习惯比如充分休息、避免噪音环境、适当运动、改善心境等耳鸣就能够消失,则就不用过于在意,可以先观察。
不过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对于耳鸣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它的性质和程度也缺乏客观评定标准,这些都使得对耳鸣病因的精准查找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耳鸣常可能是听力损失或其他耳蜗损伤的征象,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唯一症状,所以当出现令人烦扰的耳鸣时(例如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耳鸣依然持续出现),无论伴不伴有听力下降、头晕等其他躯体症状,我们都应该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并尽可能详细地提供相关病史,包括:
1.耳鸣特征
何时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单音或多音、低音或高音,有无节律性或搏动性,是否跟呼吸或体位相关,是否影响生活质量、情绪或睡眠,及耳鸣的诱发或缓解因素;
2.伴随症状
是否伴听力下降、眩晕、头痛等;
3.治疗史
有无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的经历,以及疗效如何;
4.既往史(尤其关于耳科)
既往听力状况、耳部疾病、噪音暴露、头部外伤、耳毒性药物使用及相关手术史等情况;
5.全身性疾病史
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等;
6.家族史
部分神经性聋存在遗传或基因易感性,而听力损失是耳鸣最常见的启动因素,因此提供家族中与耳聋、耳鸣有关的病史会有助于临床判断。
除了耳鸣相关病史的详尽提供外,准确查找耳鸣原因还需要常规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常规查体
包括耳道、鼓膜、鼓室和鼻腔、鼻咽、咽喉的查看,以及头颈其他部位包括颅神经的检查。
辅助检查
具体所查项目根据不同的考虑方向而有所差别,以下是部分举例:
所考虑的耳鸣类型
可能病因
检查
耳源性耳鸣
听觉系统内出现病变
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等听力学检测。对于听力检测显示双耳不对称但查体未发现耳部异常者,还可能需完善听觉脑干电位检查(ABR)和MRI等以排除内耳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非耳源性耳鸣
血管源性疾病
常为搏动性耳鸣,可能要行增强CT、增强MRI甚至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
肿瘤性疾病
疑为副神经节瘤等肿瘤所致耳鸣时,则需高分辨率CT来显示占位情况及颅底受累范围
05
如何应对耳鸣?
由于耳鸣是一个症状,诱发和影响耳鸣的可能因素又极多,它可能告诉我们听觉系统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听觉信号。
此外,耳鸣的发生与个体所处环境、情绪和心理状态都密切相关,这些都决定了耳鸣的有效治疗是个充满个体化的过程,因此第一步应该查找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病因治疗
无论是耳源性还是非耳源性的,对于少数有明确病因的耳鸣,只要找到病因并行针对性治疗,大多都能获得满意效果。
比如耳垢得到清理、听觉系统的病变得到清除、神经性聋或老年性聋通过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代谢失衡或激素失调者通过药物纠正等。
排除了局部或全身可处理的病因后,耳鸣问题依然没法解决,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耳鸣可能成为一种慢性病,治疗是为了减轻耳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而非达到绝对治愈的目的,那如何与耳鸣“和平相处”呢?接着往下一步走。
处理共存疾病
心理障碍、失眠常跟耳鸣相伴出现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的联动放大效应,这不仅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也影响着耳鸣的治疗效果。
因此这类人群在治疗耳鸣之前有必要先行心理辅导及给予适当的药物以改善心境和睡眠质量,这对缓解耳鸣及提高耳鸣后续疗效有积极帮助。
行为治疗
迄今已有较多的研究显示行为治疗对缓解耳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如:
1.耳鸣再训练疗法(TRT)
通过改变与耳鸣产生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以降低机体对耳鸣的感知,从而达到习惯耳鸣的目的。
治疗目标:除非特别有意识地注意耳鸣,否则不会察觉到耳鸣,或即便能够感知到耳鸣也不会引起烦扰。
具体方案:指导性咨询和声治疗。前者是在治疗耳鸣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重新训练大脑、练习将耳鸣视为正常背景音而非干扰音,后者需借助佩戴能产生低强度的宽带噪声或环境背景噪音的噪声发声器来完成。有研究显示多达80%的耳鸣者经12-18个月的完整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效果[2-3]。
2.认知行为疗法(CBT)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医师的帮助下,通过写日记和完成家庭作业改变对耳鸣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训练合理应对策略、分散注意力和放松技巧,从而改变对耳鸣的心理反应以达到不困扰的目的[4];
3.生物反馈和减压方案
一种放松技术,通过教会控制某些自主躯体功能来调整对耳鸣的反应,比如在听到耳鸣时深呼吸,从而达到减轻耳鸣干扰的目的[5]。
掩蔽疗法
通过佩戴能产生低强度白噪音的类似助听器的掩蔽装置来减轻对耳鸣的感知,也可通过听音乐或其他背景噪音来掩蔽,它也能部分达到习服的目的,在一些病例中显示有效,但在移除装置后耳鸣常会重新出现。
06
药物比如银杏、维生素B族对治疗耳鸣有效吗?
上面提到,耳鸣背后病因不尽相同,更不能轻易地得出“吃XX对治疗耳鸣是否有效”的结论。
目前有有限的研究显示一些药物对耳鸣可能有轻度疗效,但证据有限且尚存争议,比如:
药物
应对耳鸣类型
鼓室内注射激素如地塞米松
存在耳蜗疾病的耳鸣者中有部分成功治疗病例
苯二氮卓类药如阿普唑仑
对伴有焦虑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米索前列醇
对耳鸣有轻微效果,但需进一步研究
小剂量卡马西平
对部分快节律的搏动性耳鸣有一定疗效
*目前针对上述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有限
除此之外尚无其他明确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供推荐,包括各种神经刺激疗法和诸如银杏、维生素B族、烟酸、膳食补充剂、其他抗癫痫药等药物。
07
耳鸣有办法预防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避免听觉系统损伤以预防耳鸣的发生,比如:
1.保持良好心态、高质量睡眠和适度运动;
2.保护好头部,避免颅脑和耳颞部外伤;
3.严格掌握用药适应征,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
类型
药物(举例)
氨基甙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
其他
抗疟药如奎宁、抗癌药如顺铂等
*其中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最为常见
4.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或强声暴露,比如[6-7]:
(1)环境声音分贝
生活学习工作的噪声源应尽量控制在85dB以下,若必须置身其间,应使用耳罩或耳塞防护;
(2)耳机分贝及使用时间
收听数字影音时,若佩戴头戴式耳机,当调到最大音量的60%时每日应限制在1小时内;若佩戴入耳式耳机,当调到最大音量的70%时每日应限制在4.6小时内,调到最大音量的80%时每日应限制在1.2小时内。
只要通过规范诊治,结合心态的调整、合理的预期,大多数耳鸣都可以逐渐好转,或者耐受它,最终达到不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目的,即便耳鸣始终存在,我们也可以坦然与之为伴。
关于耳部疾病,最常见的是中耳炎,尤其对于小婴儿来说,其如此隐匿,家长要如何发现?怡禾曾推出中耳炎系列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