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内疫情防控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是仍要更精准、更有效地进行防控,确保不出现规模性反弹。
不同品牌疫苗能否叠加接种?老年人、孕妇适宜接种吗?接种后能否摘掉口罩?21日,多部门回应涉及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焦点话题。
不同品牌疫苗是否可以叠加接种?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关于不同企业生产的疫苗是否可以叠加或替代接种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研究。并将在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明确的政策措施。
他说,目前国内附条件上市的4款疫苗都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是安全、有效的。公众可以按照所在省区市的统一安排尽快接种疫苗。
哪些人群不适宜接种疫苗?贺青华介绍,目前附条件上市的4款疫苗在说明书中对接种禁忌有明确界定,不建议对疫苗所含成分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患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的人接种新冠疫苗。
他提示,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也不宜接种新冠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在接种后如果发现怀孕,基于目前新冠疫苗的特性和以往使用疫苗的经验,不建议采取特别的医学措施,例如终止妊娠,他建议这部分人群要做好孕期随访和定期检查。
接种疫苗后能否摘掉口罩?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国内疫苗接种率较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在境内传播的风险。
他提示,在我国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公众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习惯,并遵循各地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有哪些?“目前监测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王华庆介绍,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如疼痛、红肿、硬结的情况,这些无须处理,会自行痊愈,全身的不良反应包括如头痛、乏力、低热的情况。
他介绍,当前接到的不良反应报告为疑似不良反应,也就是说,属于怀疑和疫苗有关的反应。后续,将继续开展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调查,通过补充调查、了解接种史、疾病情况等,再由专家组做出诊断。
“不管是从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还是紧急使用的研究结果、上市后监测的结果来看,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既往已用的上市疫苗同类品种相比,结果类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王华庆说。
接种疫苗后还会感染吗?“总的来说,疫苗的作用是让大多数人产生保护力,建立免疫屏障,其预防重症的效果更明显。”王华庆说,从国外目前已用的疫苗上市评估结果来看,打完疫苗之后,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出现保护失败。他表示,将对失败的个别案例进行研究和调查。
疫苗生产保障情况如何?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毛俊锋介绍,目前有5款疫苗获批了附条件上市或者是获准了紧急使用,包括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有1款重组蛋白疫苗。
他表示,按照现有的生产安排来看,全年的疫苗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接种需求。
免疫力薄弱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但品种要选对
随着我国疫苗接种人群的逐步扩展,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继第一步做好重点人群的接种后,未来将择时开展第二步高危人群的接种。而这类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
新华社记者在前期部分地区疫苗接种中发放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上的“接种禁忌”中看到,“恶性肿瘤”位列其中。
那么,下一步免疫力薄弱的高危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邵一鸣表示,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薄弱人群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类似,都是要优先保护的高危群体。因为,高危群体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面临的死亡风险更高。所以,原则上,是鼓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但需要高度注意的是,在接种前,需要由医生判断是否正处于基础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是否仍有免疫缺损、是否还需要放疗化疗。若是,则要延缓接种。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提示,在尚未出现明显免疫抑制症状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业内专家提醒,免疫力薄弱人群尽管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但品种选择上一定要审慎!当前,全球各国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品种各异,设计思路和原理也各不相同。对于免疫力薄弱者,应接种“死病毒”新冠疫苗。目前,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的3款灭活疫苗和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都是“死病毒”新冠疫苗,因此,都可以注射。
邵一鸣举例,麻疹、风疹、乙型脑炎和黄热病等用的是减毒活病毒疫苗,因此这类疫苗制剂,免疫缺损者一般是不能使用的。而目前国际上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例如新冠灭活疫苗、mRNA疫苗、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都是不具有复制能力的“死疫苗”。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也表示,正在开发或被监管机构批准的疫苗中没有使用复制型“活疫苗”,因此它们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应该也是同样安全的。
杨云凯更加谨慎地提示,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体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但仍需更多实验结果作为参考。此外,接种过程中,用过的疫苗注射器会污染艾滋病病毒,不要误扎其他受种者,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注射部位残留的病毒只要不直接碰到人的破损伤口,是不会传染的,如果接种后注射部位酒精消毒了,就会更安全。
免疫力薄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后效果可能打折扣,个人防护不能松懈受访专家提示,符合条件的免疫力薄弱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疫苗产生的保护效果可能会打折扣。这是由于该人群自身免疫功能“底子弱”,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会更长,疫苗达到保护性抗体滴度的比例会更低,初始抗体浓度降低的速度也会更快,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更高。
业内肿瘤医学专家也提示,肿瘤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等,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医生应重视和患者的沟通,明确告知接种风险。
由此,读者不免得出结论:“这么看,免疫力薄弱人群是否打疫苗还得分情况?”
没错!重点要从必要性、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评估。
受访相关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给出参考建议:如果免疫力薄弱者接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比较高,潜在收益大于风险,则适宜接种;反之,则建议延缓接种。
一方面,个人防护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给出建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种疫苗后,仍应继续采取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采取保持社交距离、常洗手、戴口罩等措施。
另一方面,广大健康民众应更积极地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帮助免疫力薄弱群体尽快构建起足够坚实的群体免疫屏障,尽量让免疫力薄弱群体少接种、甚至不接种,避免这部分特殊群体遭遇已知或未知的潜在风险。
为什么有人接种新冠疫苗后,
还是感染了?
3月18日凌晨,医院封闭隔离病区检验师刘某,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属重点人群优先接种新冠疫苗,为何仍会感染?
3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给出三种可能。
“打了疫苗以后体内产生抗体,但病毒感染在呼吸道,体内抗体可能对防止呼吸道感染不那么好,这是一种可能;
少数人属于新冠疫苗接种不反应者,由于新冠疫苗刚刚开始接种,不反应人群的占比还没有统计出,这也是一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是打了两针灭活疫苗,抗体滴度不够,可能需要补第三针。”
高福指出,不能因个案否定全盘,要抓紧对个案进行研究。疫苗保护的是群体,个案出现的科学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能否打新冠疫苗?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近期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由于目前临床试验关于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保护效力的数据还不充足,因此这类人群接种工作需要根据疫苗研发进度来安排,临床试验获得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后,我们将及时开展相关人群的大规模接种。
我国未将老年人作为优先接种人群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内疫情总体防控形势与国外不同。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介绍,由于海外多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公众感染风险大,而老年人不仅是易感人群,而且感染后死亡率较高,因此,许多国家将高龄人群确定为首批接种群体。相比之下,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平稳,普通民众感染风险较低,因此先将感染风险较高的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确定为重点接种人群。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疫情控制得较好,国产新冠疫苗临床Ⅲ期只能到病例多的国家开展。境外试验中,入组老年人的数据量较少,国家药监局出于谨慎因素考虑,把第一阶段的接种人群限制在18至59岁。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提醒,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大,但又是预防新冠肺炎需要保护的重点人群,因此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应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