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悲伤、恐惧等,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患者多伴有焦虑和抑郁反应。
当引起情绪激动的原因消除,或经自我调整后,可在1~2周内恢复正常。情绪不良性失眠可因再遇情绪激动而复发,也可因诱因持续存在或紧张焦虑过度而使病程迁延,最终发展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图片源于网络)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且在诱因去除后失眠仍持续存在。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①生活中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患者常伴紧张性头痛,进一步干扰了睡眠。②睡前强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过分焦虑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难。③过分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在经过几夜失眠后,这种担心更加强烈而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失眠问题上,使精神进一步紧张和焦虑。(图片源于网络)
习惯不良性失眠:是指由于睡眠习惯不良所致的失眠,如睡前大量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或者剧烈运动,过于兴奋,说话时间过长等,这些都会增加入睡难度,且使睡眠质量下降。还有些人白天睡得过多,昼夜规律紊乱,到了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过短,呈现失眠状态。
(图片源于网络)
环境影响失眠:一是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入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一旦没有电视可看就发生失眠,这种失眠又称入睡条件性失眠。
二是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失眠。常见因素有严寒、酷暑、噪声、强光等,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如守护病人,身处危险场所等。这些因素可使人感到不安或紧张焦虑,并由此产生失眠,一旦环境变化或环境因素消失,此类失眠常可自行消失。
(图片源于网络)
身体原因影响失眠:躯体疾病和服用药物也可以影响睡眠。如消化不良、头痛、背痛、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哮喘、鼻窦炎、溃疡病,或服用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
(图片源于网络)
改善失眠的生活小tips一、改善睡眠状态要从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开始,睡眠环境一定要安静、舒适、光线要暗(图片源于网络)
二、睡前脑海里想象一幅愉快平静的画面,使心情愉悦放松;(图片源于网络)
三、日常进行体育锻炼,规律作息时间,按时睡按时起;(图片源于网络)
四、不要在床上看电视和手机、书等和睡眠不相关的事情;(图片源于网络)
五、上床20~30分钟不能入睡,可以起床走个10分钟等有睡意再上床;(图片源于网络)
六、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影响睡眠的饮品,避免剧烈运动;(图片源于网络)
七、如有身体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图片源于网络)
专家提醒:对于长期或严重失眠的人,靠调整生活方式效果可能不明显,应该及时向医生求助,通过药物、心理疗法等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