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你说的对又怎样别人不愿意听3个方法消除

北京治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975799.html

有个朋友的弟弟,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就一直窝在学校的附近的出租屋,每天打游戏,混日子,每个月过来找姐姐拿生活费。

作为姐姐自然很着急,担心弟弟的前途,每次劝弟弟好好计划下未来,想给他一些职业建议,这时候弟弟就非常抵触,要么一句话不说,要么就直接顶撞。

朋友自然很委屈,一心为弟弟好,自己说的也很有道理,为什么弟弟这么抵触。现在我这位朋友也不敢和弟弟提这件事,生怕因为这件事情,搞得姐弟反目成仇,非常头痛。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不管是对于子女、家人还是朋友,当我们看到对方存在的问题,想和对方沟通,但对方却总是很抵触。明明我们说的有道理,对方却不愿意听,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因为人的防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即使你是一片好心,对方也根本不愿意听你讲,甚至会有些反感。

沟通好像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每个人只要会说话,就能沟通。

但沟通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沟而不通,很难实现真正的交流。

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就是沟通最大的障碍。

一、产生抵触情绪的两种心理

人为什么会产生防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自我防御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天性,潜意识都是觉得自己很好,因此每个人都有很重自我防御心里。

一旦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无论对方说的错还是对,潜意识就会认为自我受到了侵犯和威胁,本能的情绪反应就是愤怒或者反抗,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一定很不愉快。

虽然孟子赞美“闻过则喜”的态度,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就应该很高兴的改正。但那是很少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即我们使理智上认可,情绪上也很难做到。

2、逃避心理

有时候,人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就不愿面对,因为这样就必须面对自己不够好这一现实,因此采取逃避的方式,把问题藏起来。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别人,同时也逃避自己,自己的内心也不愿意面对和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沟通相关问题,他就会回避问题,要么表示不感兴趣,要么转移话题,要么低头不语。

当对方有以上这两种防御心理时,对方要么回避、沉默,要么抵触,逆反,这是沟通就很难深入进去。

此时,我们的热心不但不能帮到对方,对方还可能会认为你越界,管的太多,从而产生冲突。

二、消除抵触心理的三个方法

我们要怎样才能突破这种防御机制,和对方建立真正的沟通,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呢?

这里提供三个建议给你:

1、建立信任——消除距离

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内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自我边界不喜欢被侵犯。

如果想要和别人建立深入沟通,就是要进入对方边界,首先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允许。

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的第一步,就是获取信任和亲密感,进入对方的边界内。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亲季区长,因平时工作太忙,没什么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

高考临近,季杨杨却问题频出,季区长想和儿子沟通,但不管父亲说什么,季样样却都很抵触。因为这时父子,还没有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

后来,季区长在季杨杨舅舅刘铮的带领下换上赛车服,去和儿子一起玩,努力尝试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才慢慢建立了信任关系,沟通和对话才成为可能。

欲速则不达,做事情要讲究节奏,尤其涉及人的情绪问题,更是急不得。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反而是最快的方式。

开篇提到的案例中,朋友就是从每周请弟弟吃饭、聊天开始,逐步培养信任,慢慢的弟弟也敞开心扉,谈到了自己的压力和恐惧,同事也有机会去帮他分析和建议了。

2、共情——走进对方的内心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别人,其实只是站在我们个人的立场,用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事情而已,这样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

对方不接受我们的建议,很多时候是因为,对方并不认为我们正真体会他的感受,理解他问题。

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心理工具——“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一个重要方法。

谈到共情很多人会想到倾听,换位思考等方法,但罗杰斯说的共情远不止于此。

罗杰斯认为真正的共情,是要完全进入对方的体验中心。

简单说,就是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尽力用对方的方式,去体会和理解对方现在的处境,感受,情绪。

我们来看一个艾瑞克森共情的经典案例。

一个患有惊恐障碍的病人,总感觉外面有危险,因此从不走出病房,整天往窗户缝上钉木板,企图“杜绝外界的危险”,医生束手无策。后来他们求助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请教。

艾瑞克森走近这个病人,没有进行任何的分析和劝说,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和他一起钉了起来。

把屋里钉了个遍之后,艾瑞克森建议说:“你看,走廊的地面上也有一些木缝,我们去把它们也钉起来,好不好?”病人想了想,终于第一次走出了病房,慢慢扩大了病人的活动范围,使后续治疗成为可能。

只有当你能正真的进入对方的现象场之中,你才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体会对方的压力和痛苦,你才能理解对方的反应和行为,才能和对方一起改变。

如《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到:“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

3、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y/14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