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萍,黄芸,陈祥勇,杨碧,罗春丽
颈椎病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作性的眩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并在头颈位置改变时加重。甚至可发生一过性晕厥或跌倒等。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本院中西医结合科及本科年10月~年10月门诊及住院颈性眩晕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8岁,平均年龄(55.20±3.56)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7d,平均病程(10.30年±9.56d)。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5.50±3.40)岁;病程最长者19年,最短者9d,平均病程(9.90年±9.24d),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有眩晕、恶心等颈性眩晕的典型症状,少数患者突然昏倒病史;体格检查有颈部肌肉紧张、压痛及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示椎间关节排列不稳、椎体骨赘形成、韧带钙化等退行性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有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同程度减慢;影像学所见(X线或CT、MRI显示颈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剔除脑梗塞、高血压、颅脑损伤和肿瘤、药物性及神经元炎病变等所致眩晕症。
治疗方法: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mg加5%葡萄糖注射液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6ml加5%葡萄糖注射液ml静脉滴注,两组均1次/d。连用10d后观察患者眩晕等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眩晕疗效判定标准。上述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估均由第一作者一人完成。
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及X2检验。
结果临床疗效比较
加用天麻素注射液的治疗组有效率97.6%,对照组有效率87.5%,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病,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异常增生压迫椎动脉血管,而导致血管紧张性增加,血管痉挛而发病,此时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突发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占80%~90%。祖国医学《灵枢.海伦》篇“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博则为之旋转”认为本病以虚为主,多由阴虚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等:如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如坐舟车,伴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头重脚轻等;闭目平卧时症状缓解,睁眼、翻身及转动头部时症状加重。由于其发病突然,症状较重,患者首次发病时情绪波动大,多有紧张恐惧感,眩晕症发病时需安静平躺休息,避免头部转动。中医治疗常以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的天麻为君药治疗眩晕;现代医学治疗以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镇静、止吐、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等处理。天麻素注射液具有镇静、镇痛、降压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增加肌营养性血流量,提高供氧能力,用于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眩晕症等。天麻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进而增加脑血流量、加速血液流动速度等作用,从而改善眩晕。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天麻素注射液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可以镇静减少患者紧张、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增强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脑供血疗效,使眩晕症相关症状改善速度加快,可明显改善眩晕发作的症状,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年第9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