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夏风也不例外,也是有过头痛的经历的,往往在头痛发生时,比较轻的,休息休息就会缓解,但严重的甚至需要吃止痛药才行。
有一次在准备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要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段时间整个人一直很焦虑,并且总是要熬夜,不过在考试的压力下,也就顾不上别的了。等到考试一结束,紧绷的神经终于放下来了,本以为能够好好放松放松,没成想,在当天晚上,自己右侧的头开始了一跳一跳地疼,在床上躺一会儿也没见好转。这下麻烦了,头疼的时候什么事都干不了啊!于是我觉得不能继续“挺着”了,必须得采取一些措施了。看到这,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什么了。
在生活中,头痛是很烦人的一件事,尤其是偏头痛,不但会反复发作,还会逐渐严重。在起初,由于某些原因,头疼症状较轻,往往得不到我们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症状加重了,再去想方法,就比较晚了。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防治偏头痛。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属众多头疼类型中的“大户”。在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先兆,然后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甚至在恶心、呕吐后,才会有所好转,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会越来越高。
要与之相鉴别的是神经性头痛,也比较常见,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疼痛,无先兆表现。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
偏头痛最为常见的原因是情绪变化,但往往不是发作在紧张的时候,而是发生在情绪变化之后,多数偏头痛发作不是高度紧张期,而是紧张后松弛期。
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载:“……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位于人体的最上部,也是最容易受到风邪的影响的,风邪所致的头痛也最为多见。风为百病之长,还多夹时令邪气,寒、湿等可随风上行,痹阻头部经络,发为疼痛。还有肝阳过亢,有的人在很生气的时候,会出现头晕、头痛,就是体内肝阳过亢,上扰头面出现的,有这种症状的就要小心,宜平降肝阳,避免头痛进一步加重。总的来说,偏头风多是由于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说完了偏头痛的表现,下一步就是治疗方法了。在文章开头夏风自己的经历中,就是用的拔罐的方法解决的,并且是在头疼的时候,让我的室友帮我在大椎、风门、肝俞、胆俞吸拔的火罐。留罐时疼痛有所好转,想到之前太劳累,趁着没那么疼就早早休息了。然后隔一天就拔一次火罐,三次之后症状基本就消失了。
下面看看这些穴位都在什么位置和操作演示吧:
大椎穴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交会之处。
风门穴(双侧)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兼可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肝俞(双侧)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胆俞(双侧)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胆俞穴有清胆火,利湿热的作用,能外散胆腑之热。
操作方法:
取俯卧位,选择合适大小的玻璃火罐,吸拔上述穴位,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视频操作讲解演示
看看我们的教学视频来更直观地了解一下吧:
拔罐已经被使用了数千年,用于治疗许多与健康相关的疾病。现在,它被认为是治疗腰痛,头痛和其他类型疼痛的辅助药物疗法。对于偏头痛,重复拔罐比一次拔罐更有效。大椎为诸阳之会,可振奋阳气,以御外邪;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可祛风解表;肝俞、胆俞二者同用,清利肝胆之热,内外兼顾。
拔罐治疗头痛对缓解症状效果良好,但引发头痛的因素复杂多样,若多次拔治无效或症状加重,应考虑有其他病变因素,医院查治,以免延误病情。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偏头痛的艾灸调理法
这个穴位居然可以调理偏头痛
偏头痛的另一个调理思路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