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头痛中医外治10法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tslf/
头痛中医外治十法

作者:吴震西吴自强

选自:《中医内病外治(第2版)》

概述

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如属外邪引起的,应分辨风寒、风热;如属内伤所致者,应辨虚实。内伤性头痛病程较长,其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性头痛和神经痛,包括偏头痛、高血压性头痛、颈椎性头痛、神经官能性头痛、外伤性头痛等。其中偏头痛的发病率据普查统计占总人口的3.7%~13.5%,占头痛所有患者的25%以上。

经效方

1

风寒头痛方

药物:生南星、生乌头、白芷、细辛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葱汁调如软膏状,取豆瓣大一团(约1g),贴于双侧太阳穴,以胶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

病案举例:金某,女,29岁,工人。头痛反复发作3年,病由产后不慎受寒引起。其头痛冬重夏轻,遇风寒则头痛加剧,得温便可缓解,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罔效。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证属风寒上犯巅顶,经气受阻,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予上方外贴,次日即觉头痛减轻,贴治3日痊愈,后复发再贴仍有效,如此反复治疗4次,不再复发。

按:头痛一证,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本病例由于产后气血两虚,寒邪乘虚深入,经气壅遏不行,故辨证使用辛温燥烈的南星、乌头、白芷、细辛,并以葱涎为引,通过太阳穴的经络传导直达巅顶,而奏祛风散寒止痛之功。由于病程较长,宜反复多次使用,以期逐出寒邪而达到根治目的。

2

头痛塞鼻锭

药物:川芎50g,白芷50g,炙远志50g,冰片7g。

用法:上方前3味药先研细末,然后和入冰片再共研极细,按“鼻嗅吸纸锭剂”的制备方法,装于特制的塑料筒管中即成。头痛发作时取头痛塞鼻锭放于头痛对侧的鼻孔内嗅闻。

病案举例:成某,女,31岁,统计员。左侧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经期及情志波动时易发作,痛甚呕吐,服卡马西平已乏效,服麦角胺咖啡因胃部不适。给予头痛塞鼻锭嗅闻,10分钟后即止痛,再发再闻仍有效。连用1个月头痛即止,随访3个月不再复发。

按:我院从年起即使用自拟的“头痛塞鼻散”治疗偏头痛百余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曾在《中医杂志》年2期报道,年1期、年6期以及年2期《中医杂志》先后发表河南、四川、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同道重复验证有效的报道。当时是用绢包药末塞鼻的治疗方法,年改为“鼻嗅吸纸锭剂”嗅闻,并和药末塞鼻对照观察,结果疗效相同。后用头痛塞鼻锭又系统观察偏头痛例,用口服正天丸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76%,对照组有效率为70.54%,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研究室协助进行实验研究,用本品吸入或灌胃均能明显延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首次出现的时间,且能减少30分钟内的扭体次数。用本品灌胃给药,使小鼠在热板上出现舔足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含挥发油提取物能明显地抑制体外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扩张离体兔耳血管,吸入给药则使带神经兔耳血管收缩。实验结果提示,本品具有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管运动等活性。临床及实验均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刘璋用川芎、白芷各20g,羌活、细辛各10g,研末塞鼻治疗偏头痛84例,结果痊愈33例,显效4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2%。于《中医外治杂志》年6期报道。

3

头痛药帽

药物:羌活、防风、吴萸、川芎各15g,白芷20g,细辛、藁本各10g,冰片3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冰片后和入),分别装于长约50cm、宽8cm的帽带和呈圆形直径15cm的帽盖中,缝于帽之里层,戴于头上。

病案举例:秦某,男,59岁,农民。隆冬丧母,披麻戴孝,吹风着凉后头巅顶痛,前额亦觉冷痛,夜间尤甚,特来外治门诊室求诊。嘱除注意保暖外,予上方按用法制成药帽戴于头上,晚上加热水袋热熨20分钟。半个月后来复诊云:头痛减轻,前额冷痛亦明显好转,结果戴1个月而痊愈。

按:风寒犯脑,前额冷痛,外治有用疏风散寒汤剂熏蒸,药末炒热包熨,蒸吴萸作枕,用荜拨末嗅鼻等法,但以药帽最为方便,而且药效持久。这些外治法均可使药力直达病所,故而收效甚速。

4

头痛嗅药

药物:樟脑3g,冰片0.5g。

用法:上二味放于小器皿中,用火点燃,使患者鼻嗅其烟,左痛用左鼻嗅,右痛用右鼻嗅,上药分量为一次用量,一天嗅3次,一次闻3~4下。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也不可嗅入过多,以免发生头晕、恶心等副作用。

病案举例:季某,女,35岁,干部。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时轻时剧,曾做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刻诊:前额疼痛如劈,左侧头痛如锥如刺,伴头晕、恶心、烦躁、失眠,服止痛片无效。脉弦大,苔薄白。用上方鼻嗅1次,嗅后自觉有凉气直冲巅顶,头痛立即减轻,后间隔使用,并配合内服中药调理而愈。

按:此方原载于《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一书,黄爱华等用以治疗癫痫性偏头痛有效,曾于《河南中医》年2期上报道。我们临床遇有头痛剧烈、闻头痛塞鼻锭不效者,即改用此法治疗。曾介绍给天津蓟县城关镇张庄村卫生所黄玉成医师,据其来信云,他用此方治疗20余例头痛患者,结果均有速效。其中一人经常头痛,经治后竟年余未发。此方可改良剂型,以便病员使用。

推荐方

5

熏脑灵

药物:川芎10g,防风、白芷、僵蚕、菊花、藁本、羌活各15g,蚕沙20g,蔓荆子12g,冰片10g(另包)。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用武火熬沸10分钟。熬药用小口容器,并用牛皮纸密封。熏时将纸开一小孔,投入冰片3g,熏蒸患处。如为前额部,先用毛巾打湿,包在眼部,防止刺激。温度降低可加温再熏,熏后将纸孔密封待用。一般1次熏10~15分钟,1日3次,每日1剂。

按:此为龚其恕的祖传秘方,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治疗头痛疗效确切,发表于《四川中医》年9期。

《张氏医通》载有用川芎、蚕沙、僵蚕蒸熏治疗头痛的方法,先后曾有验证报道在中医期刊上,龚氏在此方基础上增加不少祛风散寒止痛药味,其疗效当更加确实可靠。《中医外治杂志》年2期有类似报道。

6

手心握药

药物:生巴豆(不去油)10g,桃仁(去皮)20g,朱砂5g。

用法:先将朱砂研细末,后入巴豆、桃仁共研如胶泥,装瓶备用。每次取3.5g,分成2份,用两层纱布包妥,中午和晚上入睡前,将药包置于两手心,外用胶布固定,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药包30~50分钟,每分钟40~60次,次晨将药取下。治疗10天若效果不显,冷天可用热水烫手10分钟,揩干后再用;热天加麻油3~5g于药末中再用。

按:作者王宏论等自拟上方治疗顽固性头痛46例,其中高血压头痛7例,偏头痛3例,血管神经性头痛22例,外伤性头痛6例,其他原因头痛8例,结果: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7%。治疗时间最长天,最短20天,撰文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年4期。作者认为手心握药,药物的作用是其中一个方面,而握药方法的正确运用则更重要。嘱咐病人定时用手指按压药包,这样既可使药物气味不断地通过掌心进入全身,又可通过病人的自我按压,活动手指,起到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

7

白芷离子导入

药物及制备:将白芷煎成5%的溶液,加入防腐剂即可备用。

用法:常规平流电离子导入,前额衬垫阳极,枕部为阴极,电流3~5mA,治疗时间为25分钟,10~15次为1个疗程。

按:解放军医院理疗科用此法治疗功能性头痛62例,其中血管性头痛15例,神经性头痛27例,脑震荡后遗症11例,慢性副鼻窦炎缓解期9例,结果治疗1个疗程者38例,2个疗程者16例,超过2个疗程者为无效,计8例。报道于《新医药学杂志》年8期。

8

一滴灵滴鼻

药物及制备:取硝石5g,溶于20ml蒸馏水中,装入玻璃瓶中密封备用。

用法:用时以滴管吸取上述溶液,滴于患侧鼻腔内2~3滴,全头痛滴双侧鼻腔。

按:卜渊根据《雷公炮制?序》载:“脑痛欲之,鼻投硝末”而使用此法。曾治一例血管性头痛,滴药后约1分钟后头痛立止。报道于《中医外治杂志》年3期。

9

头风膏穴贴

药物及制备:川乌、白附子、生南星、川芎、细辛、樟脑、冰片等分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蜂蜜调成糊状,置于直径约1.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太阳穴,每次贴6~8个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疼痛停止后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

按:马小平用头风膏贴太阳穴治疗偏头痛78例,结果:显效56例(71.8%),有效16例(20.51%),无效6例(7.69%),总有效率92.3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的对照组。报道于《中医外治杂志》年1期。

10

全蝎外治

药物及制备:全蝎、干地龙各5g,研末。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白酒调糊、摊敷于患侧太阳穴上,覆以塑膜,胶布固定。

按:淡爱民用此方治疗偏头痛,一般敷后3小时,痛即由轻到止,再按上法敷贴1次,以巩固疗效。所治30余例均愈。于《中医外治杂志》年5期报道。

本文选自《中医内病外治(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吴震西,吴自强。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zl/1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