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佤族与茶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云南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古茶树最多、最古老的地区,尤其以澜沧江中下游的区域最为集中,主要位于云南西南部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我国学术界根据大量的生态学、植物学等资料推测,基本认为这些地区是茶的起源地。
茶树最早出现在云南的西南部地区,那最先采摘茶并首先把它引入栽培的是哪一个民族呢?这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有学者综合现存的相关民族学资料,认为应该是布朗、德昂、佤等民族的先民“百濮”最有可能最先接触到茶树茶叶。
濮人大多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带,而茶树则适宜在湿热的丘陵坡地上生长,很可能就是濮人从原始农业的前身——采集活动中发现、认识了茶,开始采摘食用并逐渐引入栽培。直到今天,在濮人的后裔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等民族中,仍保留食用茶和饮用茶的习惯。同时,从今天擅长种茶、制茶的民族来看,在云南仍然是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古代濮人的后裔最为突出。
沧源县佤族种茶、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对茶的最早称呼有“绵(野茶、酸茶)”,这是茶在佤语中的最早读音形式,之后有“腊”,现在多称为“茶”(为汉语借词)。
过去,当佤族人把茶叶作为贡品进贡时仍称之为“绵”。在汉语中,关于茶名茶字,先后有荼、槚、蔎、茗、荈等称,借鉴汉语音韵学家对“茶”字古音的构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的“茶”字的古音与佤语茶的读音“miɑn绵”“lɑ腊”有着很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一般而言,如果某种东西是本民族首先发现或发明的,则用本民族语言词汇冠之;如果是外面传入的则借用或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一旦约定成俗,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佤族社林
就“茶”一词在佤语与汉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窥探“茶”一词的原创性问题。在佤语中,至今仍保存“茶”最原始的语音形式,这点可以佐证佤族与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也可进一步确定佤族是最早发现与接触茶的民族之一。
B
佤族的饮茶习俗
佤族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并已经充分地渗透到了佤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从古至今,茶叶在佤族人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用品,甚至“无茶不成事”。正是因为茶与佤族人的这种特殊关系,从而造就了佤族人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佤族群众一般喝土罐煎煮的浓茶,不太喝泡茶。目前受外来文化影响,一些佤族地区既保留饮茶罐煮的习惯,也开始喝沸水泡的茶。在佤族家庭中,只要有两三个人来家里,就会用茶罐煮茶,碰到人多时就要用大茶罐煮茶。佤族的茶水一般很浓,多由老年人与中年人饮之,青少年及年轻妇女一般不乐于饮茶。
过去,在佤族以部落、山寨为组织形式的头人制度社会中,专门设有一个“茶官”职位,佤族称之为“召茶”或“达召茶”,其职务、职责便是专门负责部落、山寨中一切具有宗教或社会意义的茶事活动,即根据传统规矩安排备茶、配茶、煮茶、倒茶、端茶、送茶事宜,以及诵念供神、祭祖、驱邪、招魂、送鬼的茶经等。
长久以来,在佤族人家庭日常生活物质的储备中,除了粮食之外,其他重要的生活用品便是食盐、茶叶和烟叶。盐不能自给,一般是从外面购买或交换而来,而茶叶和烟叶则是佤族人自己种植、采摘、加工的物品,每个佤族人家庭都会备有茶叶与烟叶。
过去,老人训导晚辈持家备物时常说:“平时屋破、缺粮少衣不要紧,但家中一定要备有茶和烟叶等物品。”佤族人认为,只要备有茶叶与烟叶,家中凡是有事都能邀请众人来家中喝茶、品烟商讨对策。
佤族人每年每家都会开辟大小不一的茶叶地,一户人家至少也会有一两棵大茶树,就是自家没有茶树,也要设法去找有茶树的人家以换工的方式,获取一定数量的茶叶,可以说即使在清贫如洗的佤族家庭也要备有茶叶和烟叶。
▲佤族茶园
在佤族人社会交往中,人们凡是遇事、行事都是要通过茶叶和烟叶先行,可以说茶叶是佤族人社会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维系品,是佤族人社会活动中的黏合剂。
C
茶在佤族社会中的社会功能
佤族的茶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茶在佤族人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同时,在佤族人的文化传统中,茶已经大大超出其物质上的功能,成为其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1
祭祀物品
大部分佤族人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佤族人素有欲喝茶必先滴茶、欲喝酒必先滴酒的习俗,这之中的内在含义就是祭天地、敬鬼神,这是佤族人与自然界、神灵交流的一种途径或宗教礼仪。
佤族人认为,茶叶能通神通鬼,在佤族的供神、祭祖、招魂、送鬼等活动中,茶可以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是佤族宗教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祭祀用品。
具体事例如:
一家之主欲出远门时必先滴茶水敬神灵,如此之后就不怕妖邪缠身,不会遇到天灾人祸。
猎人进山狩猎时,若见到特别高大的树,要在此树根下放置少许茶叶和米饭,以求山神保佑,获得猎物。
佤族人办理丧事时,除了通常的送葬程序之外,每个人都要用叶子包点茶叶放进逝者的包里,否则逝者的鬼魂一到晚上就会回到家中寻找茶喝,扰得活人不得安宁。
佤族人在举行送鬼驱妖仪式时,常把芭蕉叶或干笋叶置于地上,上面放有茶叶、烟叶、大米等物品,双手捧起送到村子外,朝太阳落下的方向扔去,这样就可以驱妖避邪,祈求平安。
佤族人每逢节庆日或者家中忌日,妇女都要早早起来做好饭菜,然后用土茶罐煮好茶,待男主人起来将头道茶水滴洒到地上之后,方可吃饭,或者从事别的活动。如果平时不能做到,但逢节庆日或忌日必须完成这项祭祀活动,否则会有灾祸降临。
在佤族地区,逢年过节时敬神祭祖的东西里也少不了茶叶,在信仰“赛玛教”的地方,人们一般用三盅茶水敬神祭祖;
在信仰小乘佛教和自然宗教的地方,人们也一般用5~7盅茶水敬神祭祖。
在村寨打歌场的中央设有祭台,祭台上供放有茶叶、芭蕉、糯米糍粑等物品,用以供奉“西爷”(天神)和“木依吉”(山神),其中,茶叶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佤族木鼓
佤族人砍木鼓的时候,首先要备好茶、烟草、酒、米等物品,加上一只毛色上好的公鸡,找到事先看好的树根,搭建一个简易的供台,把备好的茶叶之类供品摆上,滴了酒才杀鸡祭祀树神。到拉木鼓的时候,佤族人还要敬木鼓一杯茶水才可把木鼓拉回村寨。
2
交际物品
以茶为信、为令。
过去,在佤族人的社会生活中,但凡一切社会活动的沟通联络或信息传递,大都是以茶叶为媒介、载体去表示,只有茶叶这种媒介先行之后,方可再以其他物品为媒介去表示。
如战争、复仇行为的沟通与信息传递,只有行了茶礼才会有下一步的信息交流。
派人给对方送去一包茶叶和芭蕉、甘蔗等物品,只要没有辣椒、火药、子弹之类的东西,对方就知道你方有诚意谈判在先,同时送茶叶包的人,再简单告知对方送茶叶包的事由,对方一接到茶叶就会知道如何取舍。
这种行为,在佤族人中被誉为“送茶包通报行为”,其内容涵盖相互间的邀请、会约、议事、委任、复仇、械斗等方面,这些不同信息的联络、传递、通报都是以送茶叶包的方式进行的。
▲佤族家庭
以茶为待客之物品。
在佤族民间的走亲访友、迎亲待客、订亲会友的先行礼品中,茶叶是不可缺的。
家里有客人或朋友来串门,佤族男主人一般先把茶罐放在火塘边,装上茶,倒入水,边煮茶边畅聊,只有给来访者敬上茶水后,方才敬酒,以此表现佤族人的热情待客之道。
3
茶与佤族婚俗
由于茶在佤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茶在佤族婚俗中也起到很关键的媒介作用。在佤族人提亲、订婚、举行婚礼仪式过程中,茶叶从始至终都是“开路先锋”的礼品,小包茶叶是随时备有的物品。
在佤族的婚俗中,送礼茶叶的数量是要按照传统规矩有定量的。
▲佤族打歌
一般而言,在提亲、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五两、七两或九两礼茶;而到举行婚礼仪式送大礼时,男方就要送女方三斤、五斤、七斤茶叶。与此同时,女方家在送新娘嫁妆的背篓中,必须放三瓣新鲜的野茶,这也是佤族人从古代就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
D
茶在佤族民间的药用功能
从茶与佤族的历史渊源关系看,茶最初的功能或许就是用来治病的,后来逐渐演变为生活饮用品以及赋予它社会交际功能。在佤族民间医药中,茶叶始终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茶叶(鲜叶、干叶)、茶汁、茶树皮、茶树根、茶树花、茶籽、茶木炭等都能入药。
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了很多茶疗法和民间偏方。主要如下:
1
外科茶疗法
消炎。
眼睛发炎发红,用茶叶泡水,每日用茶水洗眼2~3次,可以消除炎症,明目;
皮肤瘙痒,用茶水洗之,可消炎解除瘙痒;染有因燥热引起的眼膜干燥发红,眼皮红肿,可用晒青茶水洗涤眼眶,将茶渣敷在眼眶上,以纱布固定,连续几小时,红肿即可消退,眼膜恢复正常。
止血。
在民间农事劳动中,常会出现碰伤手指或脚趾出血之事,当出现流血不止时,可摘一把茶树鲜叶(嫩叶、老叶均可),用口嚼细后,敷在出血部位,血可渐止。
佤族人出门喜欢带长刀,生产生活中不免出现刀伤。为了应急,就地采茶树鲜叶捣碎后用小便拌匀敷在伤口上,既消炎又止血,一般刀伤只要换两三次药便可愈合。
茶水刮痧。
因感冒引起周身酸痛、四肢无力时,可冲泡晒青茶水做润滑剂,刮痧治感冒。
2
内科茶疗法
用茶止痢泻。
染有痢疾病,大便如水时,可取晒青毛茶10克左右,用土罐在炭火上均匀烤黄,略显焦味时,沏入沸腾的水,待土罐冷却后,再在土罐内沏满沸水,然后煮2分钟左右,视土罐大小放入用明火烤红的食盐,待食盐与茶水完全混合均匀后,即可沏入茶碗里饮服,连服三次,即可治愈。
患腹泻,可用适量米、茶、糖一起放入茶罐或瓷杯中烤糊,冲上滚烫的沸水,煮十分钟左右倒出趁热喝下,腹泻就会消失。
治疗感冒。
遇发寒怕冷,全身酸痛,用土罐煮沸未烘烤的晒青毛茶,再煮上去皮洗净切片的生姜,饮后促进全身发汗,汗水自然停止,病即愈。
因感冒引起周身酸痛、四肢无力时,用二两茶叶炒黄煮沸后,放入少量红糖,以松明做引子,喝下一碗后,酸痛自然消除。
受风寒头昏痛,用茶叶加松明煮沸饮用,可解除头痛。
润肺理气茶。
茶叶加大树理肺散饮用,可清热解毒,治热咳之病。
陈醋茶。
茶汤加陈醋,饭前饮用,可开胃消食,消除胃酸分泌不足,食欲大振。
消食茶。
用米加茶叶烤黄微焦,放入红糖煮沸,饮后可消食健胃。
糊米茶解热。
肚腹燥热,大便难解,唇舌干燥,苦味重,头昏且隐隐作痛,用10~15克大米或糯米,在铁锅或铝锅内以中温炒黄,显出焦味时,再取10克左右晒青茶、适量蔗红糖,放入锅中与大米混合炒,待大米炒焦,茶叶炒黄,蔗糖、大米与茶裹成团,呈现严重焦糖味时,沏入沸水,煮数分钟后饮用,症状渐消。
茶根降压。
患有高血压病者,将树龄较长的茶树根(越老越好)挖出洗净切细,用土罐煨沸饮用,可使血压降低。
茶汁撤火。
太阳穴剧烈头痛,民间俗称“火攻”,患者可采几片茶鲜叶,洗净后,用手稍揉,放入口中嚼细,茶汁溢出,连茶渣吞下,数分钟后,太阳穴的剧烈疼痛可止。
酒茶舒筋。
人们在初感身体不适,太阳穴隐隐作痛,十指麻木寒冷时,煮一碗不浓不淡的绿茶水,并在茶汤中滴上几滴白酒,趁热饮下,全身即感舒畅,病状消除。
用茶解毒。
热浓茶大半碗,兑一两猪油和一两红糖服用,对较轻的误食中毒、食物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治疗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用一二两青茶,以生姜、松明、草果籽做引子,将茶炒黄放入开水煮沸,再放入引子煮约10分钟后,倒入茶杯趁热喝下,边喝边冒汗,不到两个小时头痛就会消失。
▲佤族村落
在佤族过去医疗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茶叶的药用功能是大自然给予佤族人的一份厚礼,茶叶是与佤族人息息相关的重要物品。
E
佤族人的饮茶方式
佤族人用茶的方式有煮茶、泡茶、嚼茶三种。其中,主要是煮茶和泡茶。
煮茶。
佤族人用茶,主要是煮,煮后滗出茶水饮用。煮茶又分清煮、炒黄后煮两种。
清煮茶:佤族人煮茶的土罐子,小巧玲珑,有个小扶手。清煮茶,就是将茶叶放进罐里,放入适量清凉水,支在火塘边煮沸。煮沸一阵后,将茶水混在小茶盅里,数量不很多。罐里再加一些水,再煮。滗一次茶水,一般只滗1~2盅,但不是满盅,只是半盅或者更少。佤族老人多喜欢清煮茶,而饮用时,茶水不很多。看来他们只讲质而少顾量。清煮的茶水,淡绿而透明,味苦而稍有点涩,但过后口中却有回甜味。
炒黄后煮茶:先将空罐支在火塘边烘热,罐热后放进茶叶,接着将罐提起来抖,抖后又烘,烘后又抖,反复几次,直至茶叶炒黄。茶叶炒黄后,往罐里小心放入沸水,然后支在火塘边小煮,便可滗出茶水饮用。炒黄后煮的茶水,清香而无涩味,也不很苦,其色淡黄而透明,被认为是较讲究的用茶方式。
泡茶。
是现今最普遍的用茶方式。就是将适量茶叶放进茶杯里(用口缸、碗也可以)放入开水,然后泡一段时间。待茶水稍凉一些,茶味也泡出来了,就可以就茶杯而饮用,不再另外滗出茶水,很是方便。泡茶的茶水,其味清淡,也不乏茶味,却很爽口,很多人只会喝泡茶而不用煮茶。
嚼茶。
就是嚼干茶叶吃。这是出门或在野外做活时,在没有煮茶、泡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用茶方式。口渴了,或茶瘾发而头痛难忍时,抓几片干茶叶放进嘴里嚼吃,再喝两口凉水。没有水,干嚼一口干茶叶,过后便可感到口中清爽,惬意非凡。
end
文章节选自:陈国庆《中国佤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