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头痛38例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靳聪妮)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范围广,发作形式多样,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我科自年1月至年7月,采用毫针深刺太阳、合谷穴治疗各种头痛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均以头痛作为主要病症,并经脑CT、TCD、脑脊液检查排除颅内外器质性疾患。38例患者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d,最长8a;左侧头痛10例,右侧头痛17例,全头痛11例。
2治疗方法
2.1 取穴:主穴取太阳穴、合谷穴。配穴,见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等肝阳上亢证时配太冲;见眩晕,耳鸣,腰酸腿软或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肾虚证时配太溪;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弱等血虚证时配足三里;见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等痰浊壅盛证时配丰隆;见病情日久,痛有定处,舌质暗,脉细涩等血瘀证时配血海。
2.2针刺: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30号毫针,与皮肤呈45°角,双侧太阳穴斜向下刺1.5~2寸,捻转至局部酸麻重胀,尤以下颌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感觉为佳;双侧合谷交替使用,直刺1.5寸,捻转至局部酸麻重胀,尤以针感循经沿臂上行为佳。其余见证配穴随症加减,以捻转补泻手法,泻实补虚。
以上4个穴位,每日1次,留针20min,5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再继续第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头痛标准。临床治愈:头痛消失,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头痛减轻,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诸症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38例中临床治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其中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7例。
4 体 会
4.1 现代医学将头痛作为一种临床症状来解释,大体分为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颅内外疾患、精神性头痛。而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作用在于激活中枢调节系统,可使机体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出现镇痛效应。也就是说,针刺镇痛效应的发挥在于促进机体对阿片肽的产生与释放,而阿片类对机体有抑痛作用。祖国医学将头痛作为内科病证,认为针刺可通络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及神经紧张,从而缓解或消除头痛、眩晕等症状。
4.2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府”,凡外邪、内伤皆可致病,而针刺镇痛是针灸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灵枢·厥病》“头痛……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本疗法选取经外奇穴太阳穴为主穴,一则符合《内经》所言头痛宜局部取穴,二则符合现代针灸学太阳穴主治头痛的功效主治。合谷穴亦为人体止痛要穴,针刺合谷穴能引起皮肤痛阈稳定升高,大致维持80min,起针后痛阈缓慢下降,但30min内仍高于正常水平。
4.3 头痛病位虽在头,但可责之脏腑、经络、气血,脏腑重在肝、脾胃、肾,经络气血不通则痛。本疗法选取太阳、合谷为主穴以通经络、行气血而止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原穴,用以平肝潜阳,清利头目,疏经止痛;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原穴,用以补肾益髓;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用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用以调理中气,降逆化痰;血海为脾经经穴,治血要穴,用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4 传统针灸疗法中,治疗头痛取穴颇多,刺激手法一般。本疗法采用太阳穴斜向下刺1.5~2寸,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直抵下颌关节,颞窝处血供丰富,有颞浅动脉通过,斜向下刺以避开动脉,且不主张提插。合谷穴施以手法,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只有在传导痛觉纤维A8类和/或C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的刺激强度下才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才能发挥针灸的镇痛作用。其余配穴,每经只选一个特定要穴,施以手法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治病足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