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况流行病学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约1/3的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
偏头痛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同一患者可有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偏头痛按发作症状可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串状型头痛。
来自各国的偏头痛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女性终生患病率可高达25%。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女性和男性之比为3:1。预计我国有偏头痛患者万。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越发激烈,预计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只增不减。
偏头痛可发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青春期前的儿童患病率约为4%,男女差别不大。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远较男性显著,约40岁前后达高峰(详见图1)。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为18小时(中位数),发作频率为每月1次(中位数)。
图1偏头痛发病年龄情况分布
来自WHO的数据显示,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为人类第三位常见疾病,按失能所致生命年损失计算,偏头痛为第6位致残性疾病。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如今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偏头痛的产生与局部脑血管过度扩张,刺激这些血管的感觉神经纤维释放出具有血管活性的神经肽,使血浆内蛋白外渗,产生局部无菌性炎症有关。
气候骤变,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强光刺激,烈日照射,低血糖,睡眠不足或过度,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利血平,食用高酪胺食物,酒精饮料等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超过1/2的患者可因头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近1/3的患者可因头痛而缺工或缺课。偏头痛除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外,还可导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等。此外,偏头痛还可与多种诸如癫痫、焦虑、抑郁的疾病共患。女性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出现抑郁以及抑郁伴发焦虑的比例较无先兆偏头痛者高。
◆偏头痛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偏头痛因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对偏头痛的治疗除解除急性头痛发作症状外,需避免偏头痛的各种诱发因素,尽量防止或减少头痛的反复发作。可见,在间歇期和发作期积极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和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
预防性治疗药物可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减轻疼痛发作的严重程度,减少功能损害,增加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约38%的偏头痛患者可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获益,该数据显示对于偏头痛患者而言,预防性治疗和急性止痛治疗同样重要。
★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适宜人群包括:
患者认为头痛使生活质量,工作或学业严重受损;
偏头痛发作频率每月高于2次;
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
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患者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性偏头痛,伴有脑干先兆偏头痛亚型;
连续2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6-8次以上;偏头痛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
可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有:
抗癫痫药物双丙戊酸钠,丙戊酸钠和托吡酯等,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等,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阿替洛尔和纳多洛尔等,
5-羟色胺(5-HT)拮抗剂如苯噻啶和美西麦角,
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
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于年发布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将包括萘普生,阿司匹林,氟桂利嗪,丙戊酸和托吡酯等在内的15种药物被列入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目录中(详见表1)。其中,涉及多个非处方药。这些药物目前均已国产化,且在其主要适应症治疗领域均已取得不可忽视的临床地位。
尽管这些药物并非主要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甚至有些药物如丙戊酸、托吡酯、普萘洛尔等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还属超说明书用药,但这些在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方面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表1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备注1:
A级推荐: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多数患者适用于推荐方案,仅少数患者不适合;对于临床医师,大多数应该采取该推荐方案。
B级推荐: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部分患者会选择使用推荐方案,但还有很多人不会,对于临床医师,需认识到不同患者可能适用不同的方法,应该与患者就证据以及他们的意愿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对于偏头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性治疗目的则是快速止痛,持续止痛,减少头痛次数的发生,恢复患者功能。
常用偏头痛发作期治疗药物有效性评价标准是:
2小时后疼痛消失;
2小时后从中度或重度头痛改善为轻度头痛或无头痛;
疗效具有可重复性,
3次发作中有2次治疗一致有效;
治疗成功后24小时内无头痛再发生或无需再次用药治疗。
治疗轻度或中度偏头痛发作的首选药物为各种镇痛药。经临床试验证实对偏头痛发作有效的镇痛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和萘普生等。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从而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起到阻碍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目的,一方面可改善患者头痛症状,另一方面可对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炎症起到抗炎效果。此外,止吐药多潘立酮和甲氧氯普胺等可促进镇痛药重吸收,治疗患者并发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由于昔布类药物存在出现不确定的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不推荐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而阿片类药物疗效甚微,缺乏现代临床用药经验,且具有成瘾性,可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并诱发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故未被推荐常规使用。
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于年发布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推荐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药物详见表2。
表2可用于治疗成人偏头痛发作的镇痛药和止吐药推荐
备注2:同备注1
尽管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一般被认为是神经血管失调,其中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通过释放有强力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神经肽的释放与头痛相平行,并且其浓度与头痛的强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目前与偏头痛最为有关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T),许多治疗偏头痛的药物通过与5-HT受体作用而发挥疗效。目前,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特异性药物有麦角胺类药物和曲坦类药物。其中,麦角胺类药物具有直接缩血管作用,其不良反应较大,而作为选择性5-HT1B/1D受体激动剂的曲坦类药物因其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当今偏头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麦角胺类药物在曲坦类药物问世之前,麦角胺类药物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偏头痛药物。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麦角胺类药物主要有酒石酸麦角胺和双氢麦角胺。其中,酒石酸麦角胺通过激动5-HT受体,收缩颅内血管,可使扩张的血管收缩,搏动恢复正常,抑制脑膜血管及脑血管的血浆蛋白外渗,减轻神经源性炎症。
酒石酸麦角胺因与咖啡因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等临床优势,因此临床中应用最广的主要是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然而,同为5-HT受体激动剂的双氢麦角胺因其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麦角胺而应用得更加广泛。双氢麦角胺可静脉给药,具有起效快,恶心及动脉痉挛等副反应较少的特点。
曲坦类药物曲坦类药物(triptans)上是选择性的5–HT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治疗效果良好,但并不能预防偏头痛发作。首个曲坦类药物舒马普坦于年率先问世以来,曲坦类药物为偏头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在年至年的12年间,曲坦类药物发展迅速,期间共有7个曲坦类药物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不过,自年12月美国FDA批准最后一款曲坦类药物依利曲坦至今的近15年的时间里,尚无一款具有突破性的抗偏头痛药物问世。期间,美国FDA仅批准2款颇具一提的抗偏头痛的药物,一款是含有萘普生和舒马普坦的Treximet,另一款则是刚获美国FDA适应症进一步扩大的抗癫痫药TrokendiXR,TrokendiXR获批的适应症为预防12岁及以上成人和青少年偏头痛发作。
特别要说的是,年1月美国FDA曾批准TEVA的舒马曲坦的离子渗透经皮给药系统贴片Zecuity?,Zecuity?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顺应性,但因出现烧伤、烫伤等不良反应已于年6月撤市。
综上,在过去的10多年里,全球抗偏头痛药物发展缓慢,现有药物远不能满足医疗需求。
表3美国FDA过去25年批准的抗偏头痛药物
数据来源:美国FDA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