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多为慢支的早期并发症。本病属中医“喘证”范畴。现分型论治如下:
1.风寒外感:患者咳喘并作,痰白而稀,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散寒宣肺,化痰平喘。处方:杏仁、半夏各10克,细辛3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2.痰浊壅肺:患者气喘咳嗽,痰多粘稠,咳而不爽,胸闷痛,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痰平喘。处方:陈皮5克,半夏、茯苓各12克,甘草6克,杏仁、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川朴9克。水煎分3次服。
3.肺喘:患者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咽喉不利,面红口干,舌质淡红,脉细软而弱。
治则:益气养阴定喘。处方:人参9克,五味子4克,沙参12克,麦冬、紫苑、黄芪、桑白皮各10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4.肾喘:患者喘咳日久,动则喘甚,形疲神惫,汗出面青,肢冷腰酸,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补肾纳气。处方:泽泻、熟附子各9克,肉桂(另焗水)3克,熟地12克,人参、山萸肉、丹皮、故纸、茯苓各10克,五味子4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小儿遗尿经验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儿童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地排尿于床上,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据统计,本病约占学龄儿童的10%左右。其病因,多属于虚,以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多由于下焦虚寒,或病后体虚不能收摄,病机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1.肾阳不足:患者小便清长,滴沥不断,面色苍白,恶寒肢冷,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肾阳。处方:肉桂3克,熟附子、仙灵脾、益智仁、菟丝子各9克,枸杞子、淮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脾气虚:患者尿意频急,面色无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小腹坠胀,大便溏烂,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补脾益气。处方:黄芪、煅龙骨各20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升麻、炙甘草各5克,桑蛸6克,五味子3克。水煎分3次服。
3.肝经郁热:患者小便频数,滴沥淋涩,色黄赤,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治则:泻肝清热。处方:车前子、生地、黄芩各10克,木通、山栀子各9克,山萸肉、龙胆草、柴胡、当归各6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4.瘀阻下焦:患者小便滴沥不畅,小腹胀满隐痛可触及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舌苔薄、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处方:枳壳、当归各9克,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0克,桃仁、川芎、红花、柴胡各6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刘绍勋治流感经验刘绍勋,全国名老中医,沈阳市中医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沈阳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刘老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各种内科病及疑难病症。刘老曾自拟“解毒清热饮”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疗效颇佳。刘老认为本病多呈流行性,常以突发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痛,全身症状明显为特点,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因本病为时行病毒侵入人体所致,治当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采取解表达邪的方法。在本病流行期间,应当注意预防。预防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解毒清热饮组成:银花、连翘、菊花各30克,桑叶、芦根、生石膏、滑石粉各20克,薄荷、黄芩、蝉退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一起煎(不宜久煎);温服,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本方是刘老据多年临床经验在银花散、桑菊饮、六一散、白虎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有良效。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柴胡以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脱疏风清热,定惊解痉;桑叶宣肺络,清泄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黄芩清气分之热。诸药共用,使病邪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使邪退病除。
加减:如兼见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10克,海浮石20克。
全国名老中医干祖望治慢性咽炎经验干祖望,全国名老中医,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为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干老认为,慢性咽炎属中医“虚火喉痹”,而真正属肾阴虚者约占30%左右。多数的患者由脾胃虚弱引起,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同时具有“升清降浊”的特点。咽粘膜属肌肉的一部分,而“喉需液养,咽赖津濡”,若脾气健旺则生津有源,运化精微正常,则散精上承,咽喉得以濡润。一旦脾胃虚弱,生化乏源,精微不能上承,则出现口干、咽燥微痛、咽喉有异物感等,所以治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干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了一治慢性咽炎的基本方。
基本方:太子参、茯苓、陈皮各10克,白术、桔梗各6克,甘草、升麻各3克,淮山12克。功效:补脾益气、升阳。主治:慢性咽炎,属脾胃虚弱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1)心火亢盛者,症见心烦,咽粘膜轻度充血呈艳红色,舌尖红或有朱点,加竹叶、茅根、灯心草、生地;(2)脾虚湿盛者,症见大便溏稀,舌苔白腻明显,加藿香、佩兰、神曲;(3)脾虚痰盛者,症见体胖、痰多而粘,咽后壁附白色透明样点痰,频频清咳,加浙贝、苏子;(4)兼肺阴虚者,症见五心烦热、口干欲饮明显,舌红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参、百合;(5)伴气郁者,症见胸闷胁胀,嗳气善太息,咽喉异物感明显,加苏梗、佛手、枳壳;(6)伴见瘀滞者,见脉涩,舌紫或有瘀点,咽后壁暗红,加当归尾、泽兰叶、桃仁、红花;(7)伴气虚而卫弱者,卫外功能差,自汗怕风,易感冒,加黄芪、防风。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痢疾经验关幼波,全国名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会长。关老认为,治疗急性痢疾当清热利湿,解毒导滞为主,以通为用,适当佐以调和气血之品,所谓“气调则后重自除,血和则脓血自愈”。而慢性痢疾,不论“因虚而病”或“因病而虚”,多为湿热不净、中阳不足、食滞不化,只要不是正气太虚,均应先行清解导滞通下。关老治疗此病,在枟伤寒论枠白头翁汤的基础上自拟了一治痢疾基本方,用时随症加减,收效颇佳。
处方:白头翁、大黄炭、秦皮、黄芩、生地炭、当归、香附、丹皮、焦槟榔、阿胶珠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功效:清热利湿,导滞通下。主治:急、慢性痢疾。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秦皮清热涩肠止泻;大黄炭荡涤肠胃积滞且可止血;黄芩、茅根清热利湿;生地炭、丹皮、阿胶珠、白芍、当归为血分药,凉血止血,养血和血,兼以止血;木香、香附、焦槟榔为气分药。行气醒脾,消食导滞。加减:热势较盛者加蒲公英、马齿苋、赤芍以解毒和营;湿重,纳呆、苔白腻加藿香、苡米以健脾利湿。
病案举例:林某,男,29岁。主诉腹泻伴里急后重3年。3年来,腹泻反复以作,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带粘液,诊为慢性痢疾。症见舌苔白腻,脉沉弦,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
湿热蕴结,治则清热导滞、缓调脾胃。处方:白头翁、大黄炭、秦皮、黄芩、生地炭、香附、丹皮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败酱草、银花炭各8克,甘草3克。三剂后腹痛已止,下坠感消失。上方去大黄炭、木香,生地炭加白术10克,七剂后,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甲亢经验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高代谢症群,神经和血管兴奋性增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等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的“瘿病”、“怔忡”病范畴。分型辨治如下:
肝经实火型:颈前中度肿大,质软,光滑,心烦易怒,恶热自汗,面部红赤,口苦而干,眼球突出、手指震颤,耳鸣,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处方:龙胆草5克,栀子、黄芩、当归、柴胡、生地、麦冬、白芍、夏枯草、元参、地骨皮各10克,生牡蛎30克。水煎分3次服。
(2)气郁痰结型:颈前正中肿胀,质软不痛,眼球突出,胸胁胀闷,性情急躁,心悸失眠,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消瘿。处方:当归9克,丹皮、栀子,柴胡、茯苓、白术、浙贝、白芍、香附、郁金各10克,元参12克,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3)心肝阴虚型:颈前肿块,质软光滑,手抖不止、心悸怔忡、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血,补心柔肝。处方:当归9克,生地、熟枣仁、天冬、麦冬、白蒺藜、元参、党参、丹参、茯苓、白芍、柏子仁各10克,远志3克,黄精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4)心肾阴虚型:颈前肿大,目突手颤,口干目涩、心悸怔忡,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痿、性欲减退,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精,补心益肾。处方:龟胶、白芍、首乌、熟地、山药、山萸肉、牛膝、阿胶、菟丝子各10克,黄连3克,黄精12克,鹿角胶、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许公岩治口腔溃疡经验许公岩,全国名老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医六十多年。对咳、痰、喘病潜心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辨治经验,自成一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心、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慢性口腔溃疡等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均有较深造诣。
许老自拟胡连汤,用于治疗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口腔溃疡。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胡连汤组成:胡黄连、生甘草各12克,当归10克。
治法:除湿化浊。
本方系许老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主要取胡黄连苦寒,走血分,解毒消肿之力,又取其燥湿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蒲公英15
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病案举例:赵某,男,33岁。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辨证属于寒湿伤牌,积湿滞肠之证。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胡黄连、生甘草、当归各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发。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青光眼经验本病以眼内压增高为主症的病变,眼压升高可引起眼内组织的损伤,导致视力与视野功能减退,临床上称为青光眼,晚期可出现视神经乳头凹陷性萎缩,而导致失明,即为绝对性青光眼。本病与中医的“五风内障”相似,中医认为其原因有肝经实热、肝郁气逆,阴虚火旺所致。现分型论治如下:
一、肝经实热:急性期,头痛晕眩,呕恶,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则:平肝泻火。处方:羚羊角1克,大黄、犀角各3克,元参、桔梗、茺蔚子、车前子、黄芩各10克,知母、决明子各9克,防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二、肝郁气逆:患者头痛,头胀口苦,舌质较红,苔薄黄,脉弦。多见于慢性或单纯性青光眼。
治则:疏肝解郁,养肝。处方:当归、蔓荆子、白术各9克,丹皮、白芍、茯苓、香附各10克,柴胡、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三、阴虚火旺:患者头痛眩晕,耳鸣咽干,虚烦,舌质红,脉虚弱。多见于慢性或单纯性青光眼。
治则:滋阴降火。处方:知母、黄柏、淮山、山萸肉、丹皮、
泽泻、茯苓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逆行射精经验逆行射精是指男子在性交射精时,精液不从尿道外口射出,而向后流入膀胱之中的病证,所以在男性病中不容忽视。其病因,多因酒色无度,或手术损伤,痰湿阻滞,湿热下注,侵
扰精室,迫精外溢,或房事过度,损伤精关,或多食淫药,逼动相火则精室不固,均可导致败精所致。
1.湿热下注:患者痰瘀阻滞,性交射精时尿道无精液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黄色或黄白相兼的糊状精液,兼见小腹胀痛,会阴灼热,舌质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利湿,祛瘀化痰。处方:丹皮、龙胆草、山栀子各9克,公英、银花、浙贝、赤芍各10克,牛膝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2.心肾阴虚:患者相火偏亢,性交时射精,从尿道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白色或赤白色相兼的糊状粘液兼见口干咽燥,耳鸣、腰酸、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则:滋养心肾,清泄相火。处方:熟枣仁、知母、黄柏、天冬、麦冬、枸杞子、茯苓各10克,莲心3克,五味子5克,生地、茅根各12克,竹叶9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施汉章治习惯性便秘经验施汉章,全国名老中医,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肝肠专业委员会理事;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老认为,便秘一症,临床多见,其病因多,病机错综复杂。便秘中医可分为风秘、冷秘、气秘、热秘、虚秘的不同。治疗当辨证求因才能收到疗效。而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阳不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传导失常,于是久停肠内而形成此病。脾为阴土,宜健宜升,胃为阳土,宜通宜降。故治宜建脾和胃。施老自拟了一治便秘方———施氏通便方。
施氏通便方组成:白术20~50克,火麻仁、杏仁、决明子各10克,番泻叶3克。功效:健脾、润肠、通便。主治:习惯性便秘。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最妙之处在于重用白术,据施老经验体会,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得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小剂量白术健脾止泻,大剂量白术可治脾阳不足之便秘。习惯性便秘,久秘必伤气,故重用白术健脾益气、滋润津液;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杏仁开肺润肠,决明子、火麻仁通腑润肠,加入小量番泻叶通下。以推动糟粕向下运行。如此则脾气振奋,津液输布正常,健运通下,则便秘自愈。
病案举例:患者,女,43岁。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年,常5天左右排一次便,且非服泻药不可,粪便多呈球状。每伴有腹胀、头晕、乏力、纳少。查:症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辨证属脾虚健运失常,治以健脾润肠通便。
处方:白术40克,火麻仁、杏仁、决明子各10克,番泻叶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七剂后,腹胀明显好转,矢气较多,大便第周2~3次,头晕减轻,较前有力,饮食增加,继用原方再服七剂。精神转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基本痊愈。再继用原方三剂以加巩固。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颈淋巴结核经验颈淋巴结核,由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的续发病变,以少年及青年患都居多。本病好发于颈部两侧及腋下,结块不痛不痒,皮色不变,中度坚硬,推之活动,化脓极慢,化脓时皮肤微红,按之柔软,但仍不痛,溃后渗液米泔样伴棉絮状物,收口十分缓慢。本病属于中医“瘰疬”范畴,俗称“疬子颈”。
一、病因病机:本病由先天肺肾阴亏,后天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结于颈项,正气虚弱,痨虫入络所致。
二、辨证施治:
1.肝郁痰凝型:患者颈项结核一侧或二侧结核肿块大小如豆核,3~5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活动,不热不痛,并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
治则:疏肝养血,解郁化痰。处方:柴胡、当归、昆布、海藻、半夏各9克,夏枯草12克,陈皮6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肾阴亏型:患者颈淋巴结核破溃,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四周皮肤紫暗,伴有骨蒸潮热、口干咽痛,咳嗽盗汗,虚烦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滋肾补肺。处方:党参、茯苓、生地各9克,山药、山萸肉、沙参、麦冬各10克,生牡蛎30克。水煎分3次服。
3.气血两亏型:患者病灶破溃后,脓水清稀,溃口形成空壳,溃口肉色不鲜,全身伴有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则:益气化脓。处方:香附、白芍、浙贝、茯苓各10克,白术、当归各9克,熟地12克,川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治头痛经验李寿山,全国名老中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老曾自拟“通络头风汤”治疗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的偏正头痛,收效颇佳。
通络头风汤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功效: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舌质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的偏正头痛顽症。
用法:①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混匀,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1~2剂,早中晚分3次服。
②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③患感冒时不宜服此药。本方药少量大力专,对寒瘀头痛有效,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便用。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菊花、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剌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当归用量大于川芎;头后部痛加羌活;头前部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病案举例:张某,男,48岁。患头痛10多年,经常发作,发则头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常因过劳、受冷或情绪郁怒诱发。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近因用脑过度,天气转冷而发,前额及眼眶胀痛,继则头顶及前额颞侧剧痛难忍,如锥如剌如裂,怕冷怕风,频频呕吐,口苦,脉弦紧,舌质暗,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而怒张,舌苔白滑,头维、印堂及百会穴有压痛,血压及体温正常。脉证合参,证属血瘀夹寒之头风证。治以通络化瘀,兼祛风寒,用通络头风汤加味:川芎30克,当归、白芷各15克,细辛6克,藁本10克,蜈蚣3条(研末冲服)。用法:水煎昼夜服2剂,6小时1次。服药2剂,诸症好转。原方减量,每日1剂,5日后,诸症消失,舌脉均转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