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全国范围内重点人群接种驶入快车道。
12月19日至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冬季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各省市对接种工作也进行了安排部署,陆续进入实施阶段。
新冠疫苗安全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看看疫苗作用的原理:接种疫苗之后,体内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会自动识别,产生免疫记忆,就有了抵御病毒或细菌的作用。一旦有病原侵入机体的时候,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先识别和我们打进去的疫苗是不是同类。它能够特异性识别侵入的病原,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T淋巴细胞就会有杀伤力,然后我们机体会迅速产生抗体,就能把病原消灭掉,也就能够预防疾病。
因为疫苗进入体内要发生免疫反应,所以接种疫苗以后,人体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比如发热、皮疹、局部红肿等,一般2-3天自行缓解。偶尔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我们就认为疫苗是安全的。
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要先后进行动物试验、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这些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疫苗在动物身上以及在人体身上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后才能得出疫苗是否安全的结论。
我国的新冠疫苗开展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以及我国依法依规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经开展的近百万人次的疫苗紧急接种,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但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的红晕,或者出现了硬块,有些人有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常见的不良反应。
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接种单位以及参与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都将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合格以后才能上岗,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能够快速识别、快速处置。医院将负责责任区内若干个接种单位的医疗保障工作,派出有经验的急诊急救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在接种点提供驻点保障,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及时处置。当发生还要继续处置的严重异常反应时,一方面要有救护车快速转运,医院要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多学科的诊疗。
提醒: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不良反应往往都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接种者都要在接种以后在接种点停留30分钟。30分钟以后,没有问题可以回家。回家以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要注意饮食、休息,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让身体机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应:
一、新冠疫苗在这么短时间研发成功,是否真的有效?
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在上市前都经过动物实验、人体预测试实验、人群Ⅰ/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疫苗安全性得到了多次验证。目前中国生物集团和科兴生物研发的疫苗的初期有效率可达86-97%,远远高于上市要求的50%有效率。
二、接种新冠疫苗后是否就不会得病?
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者仍然发病,与疫苗本身特性和受种者个人体质均有关。
三、新冠疫苗保护效果可以维持多久?目前新冠病毒发现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对于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也仍在持续观察中。目前证据提示,疫苗保护期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
四、疫苗对变异病毒或其他国家来源的病毒是否有效?
对目前已知的各种病毒变异株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多国病毒株进行检验,对变异病毒和其他国家来源病毒均有效。
关于新冠疫苗接种的人群:
一、哪些人群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中国目前接种的策略是按照“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第一步,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这些人群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第二步,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二、哪些人群应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1、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
2、发热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者;
3、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3个月内有生育计划;
4、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
5、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6、已知或怀疑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
7、使用抗肿瘤药物等免疫调节剂者;
8、有新冠病毒感染史者;
9、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者。
*具体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一、接种新冠疫苗后感冒发烧了是怎么回事?
这可能是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因果关联。
二、接种新冠疫苗后,核酸检测会呈阳性吗?
不会。
三、打了新冠疫苗,是不是还要继续戴口罩?
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少数人接种后仍可能不产生保护力或者发病。目前,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建立。因此,接种疫苗后仍需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