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24岁
年8月9日初诊(立秋)
病史
左侧偏头痛近1年,每因用脑过度时诱发。发作时头胀跳痛,且伴头晕,短则60分钟,长则数小时,伴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苦水,口苦性躁,心烦意乱,冷汗阵出,四肢不温,难以入睡,气短神疲。医院经过各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经中西医治疗,包括针刺推拿,均难止痛,经病友介绍,来门诊求治。
检查
苔薄黄而润,脉沉细不数,血压/80mmHg,心率68次/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
辨证
偏头痛大多与足厥阴肝经有关,因肝经上头循额。厥阴证乃寒热错杂之证,患者面白肢凉,舌苔薄润,脉象沉细为寒象;心烦失眠,恶心呕吐苦水,口苦苔黄系热象;气短神疲属气虚不足。其病位在肝,证属寒热错杂,厥阴上逆。
诊断
头痛(寒热错杂证)
治法
温清并治,攻补兼施。投《伤寒论》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
处
方
制附片10g(先煎半小时)肉桂5g干姜10g细辛3g川椒2g黄连5g黄柏5g党参15g当归10g乌梅10g
结果
左侧头痛日渐减轻,情绪稳定,夜寐转酣,面色泛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改为每晚连服1次,连服7剂。2周后复诊,偏头痛已止,精神振作,苔薄白,脉弦细,嘱改服乌梅丸,早晚各1丸,连服1个月巩固疗效,后伴同学门诊,称偏头痛一直未在复发,期间虽经期末考试,也未头痛。
*按语:
张仲景创乌梅丸专治厥阴证,近人多用于治疗胆道蛔虫厥证,著名临床家叶心清首创用其止偏头痛,实属奇法,常常奏效。经方的特点是药精力宏,配伍严谨,只要切中病机则奏效明显。沈师唯一例外的就是遵师经验,将“乌梅丸”原方改制汤药,止头痛有奇效。——《沈绍功验案精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