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微社区”三字直接进入经方家园微社区,提问、讨论、交流。
编者按: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的系统系列学习采取“+1”模式(详见第48至62期间的说明)。
—————————————————————
经方传承班实时跟进(五):年7月16日传承班第五天,全天在汉典中医“大医精诚”学术报告厅开展专项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讨论,首先由冯老为大家讲授“经方少阳病证治”和陈建国主任讲授“太阴病证治”,之后是疼痛类病证经方证治思路与经验举例,或分析思路,或总结经验,或提出问题,不一而足,讨论每一案例后都由冯老做最后点评。这里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第三则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案例A——鼻窦炎头痛之越婢加术半夏桔梗汤方证案
胡希恕先生医案;
陶有强医师分析
刘某,女,36岁病案号:
年3月9日初诊:复发作头痛5年,多于午后、疲劳、睡眠不足时发作,医院查无所获,多谓“神经性头痛”,给镇静剂、止痛剂可暂时缓解而不能除根。近一月因前额痛明显,拍X光片诊断为“鼻窦炎”,用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无效而找中医治疗。近症:头痛多在前额,伴双眼胀痛、后颈紧胀感、头沉、背酸痛、咽干、易心烦,无鼻塞流涕。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
与越婢加术半夏桔梗汤:
麻黄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4枚生石膏45g苍术15g半夏12g桔梗9g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减,服六剂头痛已。仍后颈紧,继服六剂,诸症已。
分析:
患者发作头痛,因误诊误治而迁延不愈达5年之久,后拍片诊断“鼻窦炎”,临床头颈部症状为主。
案中头沉痛、颈紧胀、背酸痛,非常容易误判为单纯表证,结合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并咽干、心烦、考虑水湿之气的存在,且已化热,水逆热壅。《伤寒论》第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因痰饮内蓄,里气不和,表气亦不疏透,是以有似表证之各种表现者,宜加鉴别。
我们多次谈到水气冲逆的问题,如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胸中烦躁,真武汤证之心下悸、身瞤动等。水气冲逆动于胸腹、头面应是介绍比较充分的,但冲逆于颈项肩背论之甚少。《伤寒论》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就是结胸证,水热互结,滞于项背所致。后颈紧胀、背酸痛,本例亦然。
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兼夹水气,水气滞表郁热,并见冲逆,辨方证为越婢加术加半夏加桔梗汤证,即越婢加术汤与越婢加半夏汤合方,解表化饮兼顾。越婢汤原治“风水”,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加术助其化饮,加半夏平其冲逆,加桔梗祛痰排浊。
本案中双眼胀痛、前额沉痛、后颈紧胀,都是非常具参考意义的辨证依据,不但病机上讲得通,而且在具体症候中也非常契合,如越婢加半夏汤原文即言“其人目胀如脱”。如此,辨证则较为精准,所以胡老一再强调“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我们要学思结合,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互动交流.
想说的话:
我们专注于经方的分享,让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她,参与学习,分享快乐,传递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