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可以用“惩罚”或“奖励”的方式管教吗?比如完不成,就不让孩子吃饭。这种做法对吗?小张的孩子最近写作业特别拖拉,她很头痛,发私信问我应该怎么办。是否可以用“能不能吃晚饭”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其实,单凭她发来的这段话,我暂且无法判断是对是错。
因为对与不对,要看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的。
这是“惩罚”还是“约定”?
——这一点很重要。
(一)规矩(约定)
如果孩子还没写作业,你提前对孩子说:“今天要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晚上就不许吃饭。”孩子同意了。
那么,这个暂且可以算作是一个“规矩”(或约定)。
这个规矩成立还应该有个前提:
孩子的作业量你已经评估过,而且对孩子的能力也比较了解,确定孩子只要认真写,大概率就在晚饭前完成。
那么,这个“规矩”可以成立,这做法也便不算错。
若是你没有评估孩子的作业,根本不知道今天作业发了什么,孩子也没有给自己的作业安排时间计划,突然间你做出这样的约定,是不太合理的。万一孩子当天的作业非常多呢?要根据预估情况来做约定才好。
如果,你说出了这个规则,但是你的孩子非常反对,就是不同意。这种情况下,若你强行执行,那就不算是“约定”,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
正确的做法是:
我们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告诉孩子写作业的意义、专心写作业的重要性、时间观念以及自律意识。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认真学习,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有利于自己更好的进步与成长。
源自内在动力而去做的事情,才会长久且有效。
(二)惩罚
孩子写作业之前,你没有任何表示。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你看到孩子不专心的态度,磨磨蹭蹭的行为,越来越恼火。
晚饭都做完了,孩子竟然只写了一点点,你非常生气,一拍脑门说:“写作业这么慢!今晚不许吃饭了!”
这便是“惩罚”。
孩子会很委屈:
凭什么你说不能吃就不能吃了?为什么写作业和吃饭绑定在一起?这是什么道理?也许第二天孩子因为害怕没有饭吃,而快速写作业。但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做作业的状态并不好。
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不饿,不害怕没饭吃,那么就很有可能再次拖延磨蹭。
又或者,你虽然拍脑门说了这句话,可是当孩子真的很饿时,你最终没忍住,还是给孩子吃了饭。那么孩子也不会害怕这种威胁,因为他知道妈妈最终还是会心疼我,给我吃饭的。
那么,这个方法不但失效了,而且还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守信用,说话不算话)。
(三)任何因为“外在奖励”或者“惩罚”而去做的事情,都不长久
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去做这件事,而是因为“外在的奖励”或者“外在的惩罚”,而去做的事情,很难长久。
当这个奖励孩子不喜欢,这个惩罚孩子不害怕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从而停止你期望的行为。除非你提高奖励力度,或者加大惩罚力度,让孩子再次喜欢或害怕。
我最喜欢和家长们分享一个美国老太太的故事。
这个老太太门口有两个垃圾桶,有段时间几个孩子总是过来踢垃圾桶玩,老太太不胜其扰,责骂过,没有用。
然后有一天她就对这些孩子们说:“你们若每天坚持来踢垃圾桶,我每人给你们10美分。”孩子们很高兴,果然每天来踢,老太太也每天如约给每个孩子10美分。
过了几天,老太太说自己的退休金少了,每天只能给5美分。孩子们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有总比没有强,继续每天来踢。
又过了几天,老太太很遗憾的说自己没有钱了,给不了了,但还是希望这些孩子每天能来踢垃圾桶。可是这几个孩子不乐意了:“不给钱,凭什么给你踢?我们才不傻呢!”
于是,几个孩子再也没有来踢过垃圾桶。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奖励,成功的把孩子们的内在动力转为外在动力”的例子,当外在动力消失了,这个行为就停止了。
孩子最初踢垃圾桶,是因为有乐趣,源于内在动力。
可是加入奖励之后,内在动力逐渐消失,孩子们逐渐变为为了钱(这个外在动力)而做事。当钱没了,动力没了,行为停止。
“惩罚”同理。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业,一定要慎用“奖励”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