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广州不少地方又冒出了蘑菇。正值荔枝上市的季节,村民们又开始寻找荔枝树下的野味——荔枝菌。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20多岁的青年,都被一种疑似“荔枝菌”的近江粉褶蕈撂倒了。仅医院近日就收治了来自从化的12名中毒者。据悉,误食近江粉褶蕈后会产生严重的胃肠型中毒症状,近两年来已报道多起误食事件。
中午吃了几两“荔枝菌”,吃完饭就吐了
医院的病床里,胡先生一家四口刚好占据了一间病房的四个病床:爷爷、父亲、母亲和他自己。病房里,四位家人都在输液,好几位亲友专门过来照顾。
“以后连冬菇都不敢吃了,怕了。”22岁的胡先生说,他的爷爷70岁、父亲45岁,一家人从小到大都经常吃荔枝菌,没想到“老司机”竟然也有中招的一天。
时间回到6月13日中午,当天胡先生特意找了一些“荔枝菌”回来尝鲜,洗干净后由父亲做了一碗荔枝菌汤,没想到刚吃完了饭,他就感到恶心想吐,肚子里也翻江倒海。很快他发现,父母和爷爷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最夸张的时候,都不知道上了多少次厕所,刚出来又想进去。”他说。而他的父亲则称,肚子里翻江倒海,出了一身大汗。
于是,家住从化鳌头的一家四口赶紧求医,医院,然后医生建议医院治疗。然而区里的医生也看不了,他们一家四口直接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医院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钟。
共有12人因误食“荔枝菌”入院
“在救护车上时,我们发现不只我们一家四口,还有另外三人,他们也是一家,同样来自鳌头。”胡先生的父亲告诉记者,两家人之间的距离间隔约七八公里,两家人同样都是因误食了“荔枝菌”。
事实上,误食“荔枝菌”还不只这两家人。医院副主任医师、中毒科主任杨志前告诉记者,自6月14日凌晨至6月15日,该院已接收误食“荔枝菌”中毒者12人,均来自从化区,分别来自4个家庭。“事实上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有些病症轻的可能在当地已经治愈了。”杨志前说。
12个人都是相同的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乏力……医院治疗,截至6月15日上午,已有3人出院,另外9人仍在治疗中。目前9位中毒者症状已经缓解。
所食“荔枝菌”为近江粉褶蕈
荔枝菌,被人称为“岭南菌王”,每年出现在荔枝成熟结果前后,但每年都是昙花一现,时间不长,最多一个月左右。因为味道鲜美而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道美食,目前市面上的售价已达元一斤左右。那么,为何食用“荔枝菌”后却会中毒呢?
杨志前通过中毒者提供的样品发现,这些所谓的美食并非“荔枝菌”,而是近江粉褶蕈,也叫奥米粉褶蕈。它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均有分布,食用5~10分钟后即可引起严重的胃肠中毒症状及一定的神经型中毒症状,即产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头痛、口干、乏力、大腿抽筋等症状,食用较多的话还有口麻等麻木的感觉。
(上图为胡先生一家食用的近江粉褶蕈)
那么这种毒蘑菇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胡先生告诉记者:“我采摘的蘑菇分别来自荔枝树下和竹林中,两种蘑菇长得很像,后来想一想其实两种蘑菇还是有差别的。可能在荔枝树下的那些蘑菇才是荔枝菌,另一些就是毒蘑菇了。”
荔枝菌与白蚁窝共生
中毒者提供的样本被送入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的实验室。经过鉴别,邓旺秋发现其实里面并非只有近江粉褶蕈。
“提供的样品大部分都是近江粉褶蕈,但我们在他们提供的煮熟的样品中发现了其他区别于荔枝菌和近江粉褶蕈外的第三种菌类。然而由于已经被煮熟,我们并不能鉴别出究竟属于何种菌类,也无法确定是否有毒。”她说。
她告诉记者,荔枝菌实际上是鸡属的种类,该类群我国有20多种,广东常见的鸡是间型鸡,但间型鸡也不是广东特有,其他地方也有。“现在已知发现鸡菌的最北处已经到达河南等地。”她说,其实相比近江粉褶蕈,二者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两种菌都不属于同一个属,如鸡菌有细长的假根,但近江粉褶蕈的菌柄则是圆柱形,上下几乎一样粗大,细看还是能分别得出的。”
(上图可食用的荔枝菌)
邓旺秋说,荔枝菌之所以珍贵,原因在于它只能在野外采摘,而尚未实现人工培育。“荔枝菌其实不只出现在荔枝树下,事实上它是与白蚁窝共生的,可能是在荔枝成熟季节最常见,就被命名成了荔枝菌。”她说。
已连续三年有人误食近江粉褶蕈中毒
今年并非首次发现近江粉褶蕈中毒事件,但首次误食近江粉褶蕈报道的时间却也相隔不远。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掌握了三次近江粉褶蕈中毒事件,巧的是都发生在6月份。第一次被报道是年6月,发生在黄埔区九龙镇,一家4口中毒,经四天治疗后出院;第二次是年6月,发生在连州;这一次发生在今年6月。”邓旺秋称,“事实上,这种菌类一直到八九月份都有发现,但可能集中在村民采摘荔枝菌期间,所以很少被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