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氮平与奥氮平合用致白细胞减少一例
1、病例
患者,女,86岁,因“乏力、周身不适4年加重1个月”于年7月2日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血压:/65mmHg,心率:72次/min,心律齐,肝脾未触及,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神经系统无异常定位体征。血常规(7月3日):白细胞(WBC)4.11×/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51.9%,红细胞(RBC)3.72×/L,血红蛋白(Hb)g/L。肝肾功能正常。头CT扫描: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临床诊断:抑郁症。该患年8月曾在外院给予处方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美国礼来公司产品),2.5mg,1次/d,阿普唑仑0.4mg,睡前口服。因疗效尚可,一直坚持用药,从未间断。患者口述,期间曾化验血象1或2次,结果大致正常(化验单已丢失)。经神经内科会诊建议患者改为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因患者恐惧药物不良反应,继续应用原剂量奥氮平及阿普唑仑口服及对症支持治疗。因患者症状未缓解,7月31日患者自行到外院就诊,加用米氮平(商品名:米尔宁,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起始剂量7.5mg,两周后增加到15mg。8月20日复查血常规:WBC3.3×/L,N%55.2%,因患者拒绝骨髓穿刺检查,故给予鲨肝醇20mg,3次/d口服对症治疗。9月20日血常规为:WBC2.83×/L,N%51%,RBC3.49×/L,Hbg/L,因白细胞持续下降,故给予1次/d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60g,连续8d,WBC升至4.6×/L。但10月9日化验WBC2.58×/L,N%56.2%,给予口服利可君和复方皂矾丸10d后复查血常规:WBC3.21×/L。患者血WBC虽下降不多,但应用升白药物后未见持续缓解,故停用可能导致WBC下降的米氮平,而奥氮平始终未停药。此后反复化验血常规,WBC在2.37~3.59×/L。(图1)
2、讨论
本例患者首次发现白细胞减少是在口服米氮平后约20日,此后受服用生白药物影响虽有波动,但白细胞基本上处于低于正常值下限的水平。因患者拒绝骨髓穿刺,不能明确其造血细胞变化情况,但分析患者白细胞减少原因,患者无放射线及其它化学物质接触史,临床表现无感染、肿瘤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征象,故从时间上推测与其加用米氮平有关。但是,在停用米氮平之后,白细胞未能恢复到服用米氮平之前水平,是否与另一种药物奥氮平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米氮平作为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概率较低,国外有报道约为0.1%,并有口服标准剂量15mg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报道。而本例患者恰巧口服的另一种药物奥氮平也有0.01%~0.1%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若单用这两种药物中的一种,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概率都较低。本例患者曾连续4年服用2.5mg奥氮平,未见白细胞减少。但是,两种药物合用后是否产生了叠加作用而诱发了白细胞减少,并且在口服小剂量奥氮平的情况下持续存在,是否因为米氮平与奥氮平有类似的化学结构而产生这种叠加作用,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本病例提示应用米氮平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来治疗抑郁症要更加谨慎,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的变化。
(宋明桥,孙丹.米氮平与奥氮平合用致白细胞减少1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6(22):92-93.)
二、阿立哌唑致血白细胞升高一例
1、病例
患者女,21岁,拉祜族,农民,初中文化。于年无诱因慢性起病,无故自语、自笑、哭泣、外跑,怪异行为。曾先后2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予舒必利治疗好转出院。近1年停服抗精神病药,病情复发。表现为无故发呆,自笑,缄默少语,懒散,少食不动,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于年9月第3次住院。入院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8.3×/L,中性细胞数4.4×/L。精神检查:意识清,目光呆滞,亚木僵状态。诊断:精神分裂症。予舒必利治疗,亚木僵症状缓解,但患者出现偷别人物品,四处游窜,行为紊乱。于11月17日合并阿立哌唑10mg/d,13d后阿立哌唑增至20mg/d。11月27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4×/L,中性细胞数7×/L。12月23日复查:白细胞12.5×/L,中性细胞数9×/L。患者未诉任何不适。考虑为服用阿立哌唑致白细胞升高。于12月25日停用阿立哌唑。于年1月6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2×/L,中性细胞6.1×/L,血常规恢复正常。
2、讨论
阿立哌唑因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尤其不引起高催乳素血症而在目前广泛应用。阿立哌唑引起白细胞数增高临床中较为少见。本例患者服用阿立哌唑后出现白细胞持续升高,在排除了感染等因素后考虑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提示在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苏亚梅,刘铭涛.阿立哌唑致血白细胞升高1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2(6):-.)
三、利培酮致全血细胞减少一例
1、病例
患者,女,60岁。因妄闻、多疑、行为怪异20年于年6月第3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先后服用过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五氟利多等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欠佳。14年来,每月复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均在正常范围,体格检查无异常无药物过敏史。年3月28日换用利培酮治疗,用量每日4毫克,5月10日自诉头晕、咽痛、乏力,体温40℃,查体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X线胸透,急查血常规:红细胞3.32×/L、白细胞1.9×/L、血小板76×/L,考虑利培酮所致全血细胞减少,停用利培酮,给予瑞白、巨和粒、促红素、赛吗灵等治疗2周后查血象红细胞3.79×/L、白细胞3.4×/L、血小板×/L。5月26日及6月7日两次复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经换用奥氮平治疗未再出现上述情况。
2、讨论
利培酮是一种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是五羟色胺-多巴胺受体平衡拮抗剂,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认知损害、敌对攻击、情感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关利培酮所致的锥体外系副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失眠、焦虑、静坐不能、头晕、低血压、心动过速、体重增加、月经周期紊乱、乳溢、阳萎、射精障碍等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利培酮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国外有报道,BondolfiG等报道一例28岁女病人在应用利培酮每日2-6毫克治疗9天后,出现可逆性的粒细胞减少,但国内未见报道。本人所报道的一例全血细胞减少是在应用利培酮4周后出现全血细胞下降,停用利培酮,并给予相应处理后,骨髓抑制得到纠正。SenechalA等报道一例40岁的男病人应用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后白细胞下降及粒细胞缺乏,停用利培酮后恢复正常,说明粒细胞缺乏与利培酮有关。
本文提示,临床医生在应用利培酮治疗精神疾病时,除应经常询问病人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体诉外,还应定期复查血象,如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如血象无改善或继续下降,应停用利培酮,换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防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等严重副反应的发生。
(曹新征,李万顺.利培酮致全血细胞减少一例[J].山东精神医学,,18(2):98-98.)
四、联用氟哌啶醇和氯氮平导致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1、病例
患者刘XX,男,54岁,住院号。少眠、凭空闻人语、胡说等反复发作26年。先后多次住我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本次入院日期为年8月2日,主要症状:思维破裂、夸大妄想、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先后服用氯氮平、舒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但疗效均不满意。后联用氟哌啶醇(最高日量40毫克)和氯氮平(日量50毫克),疗效较好。但此治疗方案进行到3个半月时,患者开始相继出现食欲不振、消瘦、乏力、黑便、肢体散在瘀班等躯体症状。血象化验:红细胞2.34×/L;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38×/L。医院治疗。初步诊断为营养不良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过停用抗精神药物及常规的抗贫血治疗(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没有用药),患者的病情很快缓解。其中血小板值最先恢复正常(不到1周),不久又超出正常值上限,达×/L。为此不得不对症使用阿斯匹林。医院医生在总结该患的发病、治疗和康复过程时一致认为:病人的症状与抗精神病药物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作用密切相关。
2、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对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为临床精神科医生所熟知。临床上较多见的是白细胞减少,少见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罕见。本例病人合用氟哌啶醇和氯氮平口服治疗仅3个半月即出现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状则十分罕见。虽然单用氟哌啶醇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可能性很小,但与氯氮平合用无疑会加剧其各自的骨髓抑制作用。这一点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辛刚,联用氟哌啶醇和氯氮平导致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中国民康医学,,15(2):88-88.)
五、丙戊酸钠致血小板减少一例
1、病例
患者基本情况:女,48岁,诊断为“躁狂症”,于年5月21日入院后用丙戊酸钠0.2g/片,2片/bid;碳酸锂0.25g/片,2片/bid。次日查血常规正常,PLT×/L。至5月25日丙戊酸钠加为4片/bid,到6月22日查血常规PLT为61×/L,其他项基本正常;7月15日查血常规PLT42×/L,其他项基本正常;8月26日血常规PLT47×/L,其他项基本正常;9月25日血常规PLT35×/L,其他项基本正常。加用益中生血片0.3g/片,6片/bid,3天后查血常规PLT33×/L,其他项基本正常。
2讨论
丙戊酸钠以往主要用于单纯或复杂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大发作的单药或合并用药治疗。近年来发现其对躁狂症患者也有很好的疗效。其不良反应主要有①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可引起月经周期改变。②较少见短暂的脱发、便秘、倦睡、眩晕、疲乏、头痛、共济失调、轻微震颤、异常兴奋、不安和烦躁。③长期服用偶见胰腺炎及急性肝坏死。④可使血小板减少引起紫癜、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应定期检查血相。⑤对肝功能有损害,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氨基转移酶升高,服用2个月要检查肝功能。⑥偶有过敏。⑦偶有听力下降和可逆性听力损坏。
从本例病例看,患者药量不大,但仍然出现严重的血液不良反应,致使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由于是治疗躁狂症中的合并用药,故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故在此提示同行只要是用丙戊酸钠,无论是单用还是联用,剂量大小与否,在用药期间都要按要求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医疗官司。
(饶富顺.丙戊酸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1(5):-.)
六、帕罗西汀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一例
1、病例
患者男,17岁,未婚,学生。因疑病、自责、悲观间断性发作2年,加重1个月而于年3月25日首次以抑郁症收住我院。家庭史、个人史均无特殊,既往体健。入院后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7×/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心电图、肝功、脑电图检查均正常。入院后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最初用量为10mg/日,以后逐渐加量,第9天加至30mg/日,病情好转,第12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3.4×/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即刻给予鲨肝醇、VB4治疗,减用盐酸帕罗西汀为20mg/日,以后7天每天复查血常规1次,白细胞总数3.0~3.5×/L,中性粒细胞比例0.~0.,淋巴细胞比例0.~0.,血小板~××/L。病人有乏力头晕的症状,遂停用盐酸帕罗西汀改用多虑平50mg/日,并加利血生、肌苷,静滴ATP、辅酶A等。换药5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到5.7×/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1个月后多虑平用到mg/日,其间多次查血常规均正常,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经家属要求再次加用盐酸帕罗西汀20mg/日,1周后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到3.7×/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再次停用盐酸帕罗西汀,3天后白细胞总数升到3.9×/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10天后白细胞总数升到4.9×/L,中性粒细胞比例0.,淋巴细胞比例0.,血小板×/L,至病人出院未再出现白细胞减少。
2、讨论
本例病人服用盐酸帕罗西汀12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也降低,停用盐酸帕罗西汀加服升白细胞药物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逐渐上升。再次应用盐酸帕罗西汀又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的情况。笔者认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是服用盐酸帕罗西汀所致,有报道盐酸帕罗西汀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但未见白细胞减少的报道,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李卫东,黄宗青.盐酸帕罗西汀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1例报告[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4(3):-.)
七、卡马西平相关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例
1、病例
患者女,58岁,因头痛5d于年12月22日入院。患者于5d前每日早晨无明显诱因头痛,以枕部、右侧颞部、顶部为主,为闪电样跳痛,伴有恶心呕吐;无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无肢体无力、麻木及抽搐。血常规:WBC4.90×/L,PLT×/L。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和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诊断为枕大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片,第1天给0.1g,2次/d口服,次日起改为0.1g,3次/d。还合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1mg,3次/d;罗通定60mg,3次/d;兰索拉唑片(兰悉多)30mg,1次/d。治疗2d头痛不但未能控制,疼痛反而明显加剧,遂将卡马西平的剂量增加至0.2g,3次/d;同时加用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路盖克)1片,3次/d。于入院第4天开始将氯硝西泮的剂量改为每晚2mg。7d后头痛明显缓解,患者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平稳。于入院第5天复查血常规:WBC4.34×/L,PLT×/L。入院第9天复查血常规:WBC2.79×/L,PLT9×/L。6h后再次复查血常规:WBC2.87×/L,PLT4×/L。患者无不适,无鼻衄及牙龈出血等,躯干可见散在皮下出血点。考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与药物相关可能性大,遂停用卡马西平,其他药物仍按原剂量继续使用,静脉滴注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敏)及地榆升白片治疗。请血液科会诊后,加用甲泼尼松(甲强龙)80mg,1次/d,并输注同型血小板2U;阿地白介素(巨和粒)1.5mg,1次/d静脉滴注;嘱患者绝对卧床,稳定情绪。第2天复查血常规:WBC5.61×/L,PLT9×/L。患者无头痛、头晕,无鼻衄、牙龈出血,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但全身散在皮下出血点,无瘀斑。再次输注同型血小板2U。第3天复查血象:WBC5.39×/L,PLT×/L。继续治疗2d,复查血常规:WBC5.65×/L,PLT×/L,准予出院。
2、讨论
患者因神经性头痛入院,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治疗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口腔黏膜未见出血点,血常规正常。服药第9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WBC2.79×/L,PLT9×/L),躯干皮下出现散在出血点,遂停用卡马西平,继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双氢可待因片和氯硝西泮,给予甲泼尼松、酚磺乙胺注射液、地榆升白片、阿地白介素,并输注同型血小板,治疗5d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由于此患者使用卡马西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有时间相关性,而其他并用药物未变。国内外有多篇相关文献报道卡马西平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因此,本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应与使用卡马西平密切相关。卡马西平是治疗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和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可能与骨髓抑制有关,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已有卡马西平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报告。卡马西平与多种药物有相互作用,如与西咪替丁、异烟肼等合用可使其血药浓度增高,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期间与多种药物合用,其中合用的有兰索拉唑片,兰索拉唑可能会与同为肝微粒体酶P底物的卡马西平等发生相互作用,抑制卡马西平代谢,促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增高。故在治疗前应检查血常规和血小板,服药期间及时复查血常规和血小板。定期复查,若发现血液系统异常,及时停药。停药后应注意给患者补充适量的蛋白质,铁剂,维生素等营养食品,必要时给予促进血小板再生的药物。
(杨新云,肖丽婷.卡马西平相关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1(6):-.)
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