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初衷
“一个文盲的变戏法可以骗过一个教授!”
这是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的一句话,他直言自家孩子的小学奥数题连自己这个大学教授都做不出来。
是因为题目十分的有水平?显然不是这样,是因为题目太怪、太偏、太“无理取闹”。
奥数的存在是为了激发对于数学的兴趣,挖掘数学方面的潜力,但是现在我们正与这个目标和初衷渐行渐远。
杨振宁院士命题者水平低下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玩笑话:“所谓专家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不能够深入浅出、不能够很容易讲明白一个问题的专家还能叫专家吗?或许能,但要说水平有多高,不敢苟同。
现阶段就是这样,很多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奥数”到底是什么的所谓“专家”,为了凸显自己的水平,极尽所能地开启了自己的“头脑风暴”,出一些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
自身水平受限而不自知,外加难以真正站到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脑筋急转弯”就应运而生了。
应试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直广被“诟病”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着实是现阶段最为妥帖的方式,能够兼顾到大多数孩子的利益。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应试教育”是教不出“人才”的,更塑造不了天才,这是其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
说回奥数,在现阶段孩子们升学的过程中,“奥数成绩”被视作敲门砖、垫脚石,为了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们对“奥数”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捧,这也给了一些“名师”机会,一个发财的机会。
一些“奇葩题”频频出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反而会在机械式的“技巧教学”中失去学习的动力。
很多自命不凡的命题人,只不过是简单地将高年级的超纲知识点,稍微“打扮”一下,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奥数题。
试想一下,这样的奥数,怎么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心生厌烦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家长要承认的一个事实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奥数的!天赋是妙不可言的,强加给孩子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大都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是,上一个好的学校着实令家长头痛不已,但是请先了解您自己的孩子好吗?“赶鸭子上架”式的教育,会剥夺孩子应该有的快乐!
真正的小学奥数,应该是深入浅出地,站在一个很基础、很善意的角度,帮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探索精神,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助力。
机械的、僵硬的、填鸭式的奥数培训,会让数学丧失它原有的魅力,害了学生们。
作为家长,其实更多的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