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很多家长的努力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无益

老中医治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13532265.html

来源

教育自由谈

看到一大拨“神兽出

笼”的信息,昨天发了《放假了,孩子们是“回家”而不是调换“牢笼”》一文,提醒为人父母者放下焦虑,善待孩子,大家一起好好过年先。

有位教师兼母亲的读者留言:

身为母亲,且和孩子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没敢亲自教,在隔壁班守望,见证了初中一年半以来的成长轨迹。

各种焦虑,各种意难平啊。尤其最近两个月,孩子把大半课外时间花在数学物理上,然而成绩还是不理想。心疼啊。眼看之前差三五分的小伙伴,一路绝尘超了自己多分,并且是在自己也很拼的情况下,她的意难平比我这个老母亲严重多了。安慰安慰安慰。最后还是得找原因,采取措施。

寒假不补一下,开学更可怕。这不,考完试一天,就开始去报补课班了,和她那些学霸小伙伴们一起。话说他们已经上了三年。我们实在不能淡定下去了。

可能有点文不对题,可是家长孩子真是太难了。用孩子自己的话说,也想玩,但玩儿的时候,心里根本不踏实,老有一个声音提醒她,某某又在上什么课了,玩儿的时候心怀愧疚。可是学来学去又学不过人家,平时考的不错,遇上大考就是考不出成绩,凭什么?为什么?Why?崩溃,重启,最后还是得乖乖拿起书本。除了在具体学科上的具体帮助,我还得各种开导。

这个年啊,不好过了。

母女俩“各种焦虑”,很具代表性。

你看——

初中生,“最近两个月,孩子把大半课外时间花在数学物理上,然而成绩还是不理想”——焦虑啊,苦闷啊。

孩子“那些学霸小伙伴们……已经上了三年(补习班)”——焦虑,不能淡定啊。

孩子也想玩,但玩的时候,“老有一个声音提醒她,某某又在上什么课了”——于是,玩得心怀愧疚。

可是结果呢,“学来学去又学不过人家,……遇上大考就是考不出成绩”,关键是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一次次崩溃,一次次重启。

怎么看,都像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然后再倒下去、站起来……

学习,或说成长,固然需要毅力,但如果学习(成长)只剩下秀毅力,就是悲哀了。

我知道,这是很多人的经历或现状,因此会有各种不服:我(他)都这样子了,你还说风凉话,你还想让我(他)怎么样?

谁也无法替代别人成长,不过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过来人,有些建议或许大家可以借鉴。

第一个观点如题——

很多家长的努力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无益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上面这位初中教师兼母亲,她很焦虑,却并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她对女儿的安慰,应该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而女儿也没有从妈妈那里学到太多东西。

女儿把大半课外时间用在物理学习上,和她的学霸小伙伴一起上补习班,这些“头痛医头”“跟着走”的办法,其实和母亲一样,也只是缓解当下的焦虑,根本无法改善自己的学习。

长久下去,最终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另一种形式的“水到渠成”。

怎么办?

好办,凉办,赶紧停下来,先啥也别干了。

如果发现自己根本停不下来了,那这份努力就不再叫“努力”,根本就是精神病。

是病,就得治,不要说妈妈,奶奶的安慰都没有用。

了解一些野外求生常识的人可能知道:在荒山野岭迷路时,如果没有充足的把握,最好是在发出求救信号后,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除非是出发前故意隐瞒自己的行踪,无人知道你去向何方,那样的话,遇险时只能依靠自己,利用太阳或星星定方位、靠观察树叶树皮特征辨南北、听水声找水源等方法,瞎猫碰见死老鼠,或许也能找到一条路。

如果出发前你告诉过熟人自己要去哪里,什么时间返回,如果可以发出求救信息,那么发现迷路后最好别瞎闯,原地等待救险最靠谱。

可事实是,很多人“没事时是英雄,一出事成狗熊”。

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野外冒险经验,却有勇气独闯山林,还不跟任何人提及。

发现自己迷路了,立马慌得不行,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东走几步,西跑几步。上窜下跳直到体力消耗殆尽,发现自己还在原地,就以为是遇到“鬼打墙”,自己把自己吓个半死。

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如此,貌似很努力,其实什么都不懂。

运气好的,顺利毕业,潜伏下来的“幼稚病”会在职场上、在家庭里爆发。

运气差的,就成了教师眼里的“神兽”,家长嘴里的“祖宗”。每次考试的前后、假期结束时,有些“神兽”和“祖宗”就被打发走。

放寒假,过年了,这是一个停下来休整的好机会啊。

很多时候,发现问题并不难,因为许多问题自己就会暴露出来。

但是,承认问题的存在需要勇气,分析问题的症结需要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毅力。

以学习为例。

孩子做错了题,这不难发现,但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错,不见得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有这个能耐。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个只要考一次就能知道,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不那么容易。很多教师和家长能想到的就是补课、刷题,为此不惜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锻炼时间、娱乐时间。

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和家长为此焦虑,但想明白为什么的人不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更少。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社会现实,更是教育的悲哀。

说几个小故事,或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个是很早以前看到的,已经找不到出处了。

有个速滑运动员,训练很认真,动作很规范,速度却一直提不上去。运动员很沮丧,教练也很头痛。

后来教练的教练来看徒弟,顺带看了看这个运动员的训练。他让徒弟调整了训练方案,加强上肢力量的锻炼。

因为这个运动员的问题是上肢力量不够,双臂摆动不够有力,影响滑行的速度。

第二个事情,我当中学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和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老教师聊天。

老教师说,现在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增加,主要原因不在于高中物理有多难,而是现在物理题目越来越长,很多学生连题目都看不懂,更不要讲答题了。

有时候学生拿着题目来求助,老教师让他们慢慢读题,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有时候还指导一下哪里重读、哪里断句。经常是读了几遍题,很多学生就发现这个题自己会做了。

老教师说,他们要补的是语文,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可是,很少有人相信他的话,物理不行补语文,你疯了?

第三个事情,是咨询中经常遇到的。

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听课很认真,作业也及时完成,但是成绩一直提不上去。

时间久了,老师以为是学生智力有问题,很遗憾;父母以为肯定是孩子不够努力,巴不得孩子把睡觉时间都用来学习。

其实呢,是因为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严重影响了孩子情绪。乖巧努力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一直惶恐不安。

学习,从来就不单单是背背背、刷刷刷、考考考。

最后,和大家一起复习几个俗语吧:磨刀不误砍柴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诗外……

对,想起另一个故事了——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有12人获得诺贝尔奖。

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发现有一个学生仍然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道。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

“那么,你白天做了什么?”卢瑟福又问。

“我也工作。”学生回答。

“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晨我也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并等待着导师的赞许。

卢瑟福沉吟了一下,随即问道:“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s/1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