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13岁少年突发重病,昏迷110天后终重

“好好活下去”,这句话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振作精神,善待自己,可是对于13岁的宾阳少年小林(化名)来说,“活”却是最艰难的求生——2年内多次脑部手术、2次进ICU、持续昏迷……近日,他终于从长达数月的昏迷中醒过来,颤抖地写下“好好活下去”几个字。

被母亲的坚持打动,医生决定全力相助

年2月24日,家住南宁市宾阳县的小林突然出现头晕头痛,医院救治的过程中出现抽搐、呕吐,之后昏迷。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为血管畸形导致的脑出血。

在之后的数月内,家人带着小林先医院求医,经历“头部穿孔引流术”“脑动静脉急性栓塞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多次抢救性手术,两次被送进ICU。

短时间内经历了数次生死,小林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依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如果醒不来,他将一辈子毫无知觉地躺在床上。

“那几个月,我们不断做手术、转院,找专家、找名医,前后花了几十万元。不管别人怎么想,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小林的妈妈说,找了很多专家看片,“但最后他们都是劝我回家。”也有人劝她别再坚持了——几十万元砸进去,毫无动静,到最后只怕是人财两空。

可是这位坚强的母亲说什么也无法舍弃爱子。带着最后一点希望,年6月3日,家人带着小林医院针灸科求治。

针灸科主任廖炼炼(左一)、主管医生林青琰查看小林的病情。院方供图

“孩子刚转院来的时候,全身插满了管子,大小便失禁,整体情况很不好。”小林的主管医生林青琰表示,说实话,当初见到这个病人时感觉不乐观,可是看到这位母亲的执着坚持,大家深受感动,科室廖炼炼主任说“我们要试一试”。正是这一次被母爱感动的“试一试”,后来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惊喜。

针对小林的情况,针灸科邀请儿科、肺病科、康复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会诊指导,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最终确定小林的治疗方案:针灸促醒是首要任务,西医以抗感染、化痰止咳、促醒、预防癫痫发作为主,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

时隔两年又听到儿子唤“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生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天左右的针灸治疗,小林第一次被唤醒。“年6月24日,唤醒反应逐渐敏感,偶尔可根据言语指令进行右手抓握及拇指微微外展动作。”这也意味着他成为该院针灸科开科以来第一例针灸唤醒的深度昏迷患者。

廖炼炼在为小林做治疗。院方供图

病历上不断增加的记录展现了小林的康复过程——右前臂可抬举、可在辅助下站立数秒、可稳定站立、能简单发声……“年2月,可发单音”,时隔两年,母亲再一次听到小林叫了一声妈。这位坚强的母亲再也忍不住,流下了欣喜的泪水。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细心的护理和营养支持下,尽管处在昏迷中,小林的身体发育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体重从刚来时的30公斤增长到了51公斤,个子也蹿高了一大截。科室主任廖炼炼有时候一边为小林施针,一边逗他,“等你康复了,长大了,要给你介绍女朋友的。”引得病房内阵阵欢笑。

“好好活下去”成为医者的动力

年春节,小林是在家中度过的。遵照医嘱,康复训练一直未间断。每天,妈妈都会让小林练习写字,写下想对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说的话。

针灸科医务人员为小林加油。院方供图

“好好活下去。”这是小林为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这简单的5个字,来得太不容易了。小林的母亲满怀欣喜地把孩子颤抖着写下这5个字的视频分享给针灸科的医生们。

廖炼炼看到后有感而发,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们科室每个人更应该理解‘好好活下去’对患者的意义,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尽磨难,永不言弃,这是病人给医生上的一课,是激励医生在医术上不断攀登、超越的动力。

目前,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廖炼炼表示,接下来治疗的主要方向是肢体精细动作的康复,以及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受损视神经的恢复,最终目标是帮助小林恢复到生活自理、回归正常生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s/1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