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梁婧娴通讯员徐尤佳
1月30日,浙江援河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队凯旋。
去往机场的路上,杨越看着道路两旁前来送行的市民,心里有些激动。
医院医学检验科中心的检验师,一名来自吉林的“90后”姑娘。别看她年纪轻轻,已是科室里的业务骨干。在去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因专家检测团队人手紧张,杨越和每个PCR检验人每天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坚持上12小时班时,却从不说一声苦。
每次见到她,总能看到甜甜的笑容,听到悦耳的声音。同事们说,从这个年轻的姑娘身上总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从而无形中感染激励着周边的人。
“我是1月6号晚上12点钟,接到我们科室主任的电话,说有一个驰援河北的核酸检测任务正需要人手。我没有迟疑,医院我本来就是做这块工作,而且我又是一个人在杭州,没有家庭负担。”电话那头,杨越毫不迟疑地对主任说:“请派我去吧!”
1月8日凌晨1点左右,医疗队抵达石家庄,正式投入“战疫”。转眼,大半个月过去,终于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其实心情挺复杂的,除了回家的喜悦,还有对战友们的不舍。”杨越称其他队员为“战友”,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友般的情谊。
她所在的小分队里医院里的得力干将,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在实验室里工作对大家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虽然队员们都是老手,但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巨大的标本量,不固定的工作时间,各种难题摆在眼前。
杨越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因为口罩戴的时间太长了,每位队员的脸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大家开玩笑说:“唉…年纪大了胶原蛋白流失严重,弹不回来了。”有的队员橡胶过敏,手上红肿一片,可依然轻松地一笑而过。
“大家对于上厕所的忍耐力可谓是强中自有强中手,通常出来最常见的就是奔向厕所的身影,我们队里的‘忍者’一个比一个武功高强,肚子饿可以忍着,热出汗可以忍着,上厕所也同样可以忍着,甚至头痛想吐都可以忍到最后,这个我可以说深有体会,不停地在咽口水,用意念告诉自己,我可以!果真能够挺到最后。脱了防护服赶紧跑到卫生间,心里想着还好坚持到最后了。”
每天工作,领队总是在对讲机的另一端不断跟实验室里面的人讲,要出来了,该休息了,该吃饭了,但是大家都十分默契地忽略了这份叮嘱,总是想着能多忍一分钟,就能多做一个标本。“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忍耐极限,所以不到最后,不轻易停下,好在大家身体素质都很不错,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是精力旺盛的无敌忍者!”
面对困难,团队里没有一个人退缩,对待工作,他们严谨认真,即使是一个小问题,都会仔细研究,排查原因,“连姚队都说我们一组是团队里的排查兵,总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队友解决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说起自己的小分队,杨越一脸自豪。
回家路上,过去的二十几天回忆历历在目,对杨越来说,每一帧回忆都如同宝石般闪耀。“医院的路上,看到从一开始空无一人的马路到现在逐渐熙熙攘攘的人群,外面阳光正好,我的心情也一样明媚。”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