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宜
踏春
悲伤
忌
清
明
三
侯
一侯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侯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侯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说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充满智慧。
清
明
民
俗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
明
养
生
清明时期还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医认为,清明养生应该顺应阳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养肝护肺,可以健康一整年。
注意养肝聚阳气
春对应的脏器是肝脏,清明养生的总原则以养肝为主,荠菜、菠菜、山药等护肝养肺的食品可以多吃一些,对身体有好处,大蒜、黑米、红枣、豆腐、鲫鱼等对肝也有保健作用,但苦味食物不能养肝,要少吃,还要多饮水、少饮酒。
从五行上说,酸味有入肝养肝的作用,基于木克土的五行关系,肝旺可以舒达脾土之气,开胃消食。但酸味摄入过多,不但不能开胃,反而伤胃。同时,由于酸主收敛,不利于气机的疏泄,所以,平时情志比较抑郁的人要少吃酸味的食物。
少吃生发食品
什么是发物?
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发物有哪些
在我们日常食物中,属于发物类的食物有以下几大类:
蔬菜类: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主要有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
果品类:主要有桃子、杏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禽肉类:包括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鸡蛋虽不属发物,但含大量异性蛋白,一般一天不宜超过2个。
海腥类: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症,同时,也易催发。
食用菌类:主要有蘑菇、香菇等,过量食用这类食物易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此外,属于发物的还有獐肉、腐乳、菜油、酒酿、白酒、豌豆、黄豆、豆腐、豆腐乳、蚕蛹、葱蒜、韭菜等。
多喝菊花茶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菊花的功效:菊花性凉、味苦辛,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功效,可治疗因肝火上亢所致的头痛、外感风热造成的感冒、缓解眼酸痛和视疲劳等,对神经性头痛、头晕也有显著疗效,常喝菊花茶还能扩张动脉和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压,长期饮用也可降低胆固醇。
注意心理保健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清明节,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中国太平提醒,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心情应保持舒畅,通过踏青、散步等活动,可调节心情,让身心达到愉悦的目的。
保持适当运动
入春后,需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此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
建议大家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散步跑步、多走,使机体吐故纳新,舒展筋骨,为一年奠定好身体基础。春练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清
明
饮
食
这个时节有哪些时令的传统美食,美味又养生呢?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做法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粄”就是一种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种小吃,类似于糕点,客家人叫做粄。
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枣锢飞燕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来源:百度百科、新华网等)
游走在春日里
晒暖阳,看花开,听鸟鸣
约上三五好友,莫负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