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前期准备阶段,在选择专业、院校的时候真的花了好多时间,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各种与相关院校、专业有关的话题、讨论,去各种动态下面评论,求直系学长学姐给孩子指条光明道路,真的是无数次碰壁。除了为了专业课做好准备找直系学长学姐之外,还有一个和搜集信息相关的让我感到无比头痛的事情!那就是各个公共课要怎么学,应该选择哪个老师的课程,考研整个过程的阶分是什么样子的,到底应该听哪些课程,做哪些习题,是报班好还是自己学…….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这些应该是大部分23考研的同学们共有的问题,所以才想着考完研后一定要写这份帖子分享给23考研学子。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不能说全面,但我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
一、考研院校选择二、考研全年规划考研公共课(数学三、英语二、政治)复习规划三、考研专业课——统计学复习建议先说一下我基本情况,往届某双非院校学生,报考北京地区院校,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报考统计学专业,公共课考查科目是数学三、英语二和政治。首先,想先就院校选择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1、水区and旱区怎么选择?叫旱区啥叫水区,区分旱区和水区的依据是报考院校所在地区的热门程度,也就是每年报考人数多少,越热门报考人数越多,竞争就会相对来说激烈一些,那么报考人数多,而录取人数有限的情况下,热门地区的院校在阅卷时就会严格一点。
但是择校时候大家对于水旱区其实不需要有太多焦虑,因为水区和旱区对于考研初试和复试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原因在于你和你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在相同的阅卷标准之下竞争的,阅卷老师会按照相同的阅卷标准批改和你报考相同学校和相同专业的同学的卷子。所以无论旱区还是水区都是很公平的!但是,旱区和水区的区别对于那些徘徊在国家线边缘的同学来说影响很大,因为考试发挥水平相同的两个同学,报考旱区院校的同学分数相对就会低一些,因为确实会存在阅卷严格的情况,而水区的同学分数就会高一点,那么这对于我们能否过国家线参与调剂就至关重要了。但是,目前在择校时基本可以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确定目标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超越国家线要保证自己至少有学上!
2、选择有难度的目标还是轻松就能够得到的目标?很多考研人之所以选择考研很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娶到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我在最初考研的时候也是这个心态,我当时想的是要考就考自己最想去的学校这样才能不留遗憾,但现实最后把我劝退,我最初的目标是天津市的一所院校,但在学校发布招生目录之后(年9月),也就是研究生预报名之前,招生人数较前几年减少了一半还要多!整个学院大概是4或5个专业统考一共只招收5个学生!于是我拿出我的备选方案,查找了这个学校报考专业的往年信息之后,犹豫了一下之后选择了换学校!所以关于择校目标高低的问题真的因人而异,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自己还有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当初考研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一战不行来二战的这种心理,有这种心理其实是正常的,但是当你复习到九十月份的时候其实已经很辛苦了,那个时候我朋友问我如果没有上岸还会选择二战吗,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告诉他说我不会二战了,所以我的心态在整个备考过程中逐渐转变了,开始认同争取一战上岸的观点了,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不要消耗自己,高效地上岸自己心仪的学校!
下面我为目前还没有确定好目标院校的小伙伴提供一个思路:可以先确定自己今后打算在哪个城市发展进而确定目标院校所在地区,然后再把这个城市的所有院校按照学校的层次等级划分,比如院校是第一梯队,然后再是院校,普通一本,普通二本,根据自己的预期选定几个目标,最好是可以做一个备选方案,说不定后期会需要调整!
下面有几个小tips(初步搜索信息时有前后顺序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c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