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疾病用药
疾病保健
疾病预防
疾病饮食

治疗抑郁症癔病失眠甲状腺结节牙龈

导读:引火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具备滋阴补水,引火归元之效,当代临床罕用于医治烦闷症、癔病、失眠、瘿瘤、痤疮、咽喉肿痛、昏迷、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属阴虚火旺者。

方歌辩证奇闻引火汤,地黄巴戟五味尝,加倍茯苓麦门冬,引火归元效特别

组老练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原方未讲授药量

用法水煎服

成效滋阴补水,引火归元

主治用于医治少阴肾火上炎而至的各式证候,症晤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

方解

《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便是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和暖脏腑,统带一身之气化,是为衰弱无病。

中医以为肾藏精,肾中真阴包罗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性能和繁殖才力的根柢。还能温养五脏六腑,与人身的成长、发育、苍老有紧密关连。

张景岳进展了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当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根柢”,“命门之火,谓之精力;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骸赖而强盛,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总之,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奠基了昆裔相火学说的根基,结尾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制。?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当中。肾藏真阴而离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若肾?的阴阳水火均衡均衡,就会涌现阴虚阳浮,背信之火上涨,或严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的病理形态。?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根基。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医治龙火上燔的一种办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脚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失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湮灭”。明清温补医家依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宽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谬误定,形成了诸多了解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互相抵牾当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囊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前人喻为水浅不养龙,因而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传神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必将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各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疼、齿浮、鼻衄、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肉桂1.5g,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若误以实火正治,苦寒直折,釜底抽薪之法,不但不能愈疾,反致变生意外。西晋王叔和注脚《内经》,对龙雷之火的病机、治则有详细叙述,宜细读。中医学闻名的调燮阴阳大法: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及五行生节制化,“亢害承制”诸论,皆源出于此。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雷同。有如下五点可资甄别:

1、双膝独冷,高低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来势暴急专横,如迅雷闪电,须臾生变,外感多突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3、随阴阳隆替之年节奏、日节奏蜕变,天人响应表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则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做,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夜晚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足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按火不归原论治,滥用苦寒直折则危;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发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担心,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炸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湃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列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以先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敦睦矣,何苦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必,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够,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短暂,终究耗水于往后,予于是不必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枯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于是胜桂附也。

夫桂附为引火归原之圣药,胡为弃而不必?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够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短暂,终究耗水于往后,予于是不必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枯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于是胜桂附也。”个中,引火归原“不必桂附而用巴戟天”之意,解说得很好。

加减用药

肝肾阴虚严峻者,加天冬,玄参;虚阳浮越加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脾胃亏弱者加肉桂,砂仁等纳气归肾。

忌讳实热证候不宜哄骗。

医案精选

血管神经性头痛 摘自李可医案集

李某,女,38岁。患者因激烈右偏头痛7日住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打针液穴位封锁不能节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黎明,突觉热流攻冲不只,右下颌角忽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爆发1次。逐日这样屡次爆发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昼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夜晚则如凡人。

症见: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宏大而虚,舌光红无苔。

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折,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夜晚阴气渐充,故如凡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

处方: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g,炙草30g,葛根60g。

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越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昼2~3时有片刻爆发,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

按: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描述它形成于须臾之间、突但是来。中医以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必将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三剂而愈。

章某,女,29岁。烘热、颧红2年,高发于晨起之际,夜晚亦发。便秘,口似渴欲饮,夜尿3次,正午犯困,足凉。舌淡胖有痕,舌淡胖有痕,脉滑软尺沉。此亦雷火上浮,投以引火汤。

处方:熟地60g,天冬30g,麦冬30g,巴戟天30g,五味子10g,茯苓20g,肉桂10g,磁石50g,牡蛎50g。

服3剂已好,停药后有屡次,再服坚韧。

按:此案判为雷火上浮,要紧依据阴阳节奏特征,发烧常见于晨起,由于阳气上涨之际,阴血不够以般配制之而见发烧;本例尚见有舌淡胖,犯困,足凉等症,确为阳虚见证,此时当衡量两者,研讨选择,为医在这时最要时间。

李某,女,52岁。年11月初诊:胸中炽热胀痛,从脐以上起头炽热,右上肢痛苦,口苦,口、食道部位如冒火,牙龈肿痛,病已半月。尿频涩已1年,大便干溏不一,昏迷,兄弟凉,畏冷,头晕脑涨,纳可。舌淡暗胖苔薄黄,右弦数软寸弱,左滑数寸弱。诊为肝阴不够,雷火为患。

处方:天冬30g,麦冬30g,熟地30g,巴戟天30g,肉桂10g,五味子10g,茯苓30g,骨碎补30g,砂仁10g。3剂。

二诊:服药当日胸中炽热即轻减,其余口苦,食道如冒火、牙龈肿等热象均减,牙龈肿痛消逝,但呃逆,药已取效,原方调换再服,未再来诊。

按:本案因见牙龈肿痛,故加骨碎补益肾固齿,另加砂仁纳气归肾。

注文中所载丹方和医治办法请在中医生引导下哄骗。如照方缮写服药,恶果自傲。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tmmzc.com/jbys/12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